《決戰:西北解放戰爭1945~1949》講述了重慶談判破裂后,人民解放軍保衛延安,轉戰陜北,三戰三捷;激戰沙家店,宜川大捷;血戰蘭州城,挺進青海、寧夏、和平解放新疆等歷史事件。在一場場戰役和歷史事件的描繪過程中,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彭德懷等一批我黨領導人形象,國民黨方面相關人物如胡宗南、劉戡等人的性格特點也在事件進程中躍然紙上,對抗雙方不僅是硬件的對決,更是將領之間的較量,在激戰中,人物性格推動戰事走向,極具張力。
上海人民出版社建軍90周年獻禮書解放戰爭系列之一。叢書總策劃劉統,著名軍史專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熱賣讀書《北上:黨中央與張國燾斗爭始末》作者。此為《決戰:中南解放戰爭1949~1950》,講述了第四野戰軍向中南六省進軍并勢如破竹地取得勝利的全過程。1949~1950年,第四野戰軍由北平南下渡江,解放武漢三鎮;爭取程潛,和平解放長沙;挺進湘西,圍殲白崇禧主力;向廣東進軍,把紅旗插上五羊城;追殲余漢謀集團,解放廣西全境;籌劃渡海登陸,順利解放海南全島。
上海人民出版社建軍90周年獻禮書解放戰爭系列之一。此為《決戰:中原西南解放戰爭1945~1951》,作者為著名軍史專家、《北上:黨中央與張國燾斗爭始末》作者劉統。用流暢的筆觸講述了中原野戰軍,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劉鄧大軍,根據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從配合重慶談判的上黨戰役、黃河歸故斗爭、堅持中原、突圍中原,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戰略進攻序幕。可以說,中原解放的過程,特別凸顯了*高人一籌的戰略思想和戰術。
本書是一部詳細描寫中國工農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征道路上所經歷的經典戰役的實戰案例集,為勝利叢書之一種。其中共收入8個知名戰例,展現了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在中國革命,在中華民族到了危急關頭的時候,以大無畏的勇氣、靈活的戰法戰術、堅定的革命理想,走完了這一條漫漫長征路,譜寫出一首“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英勇革命的壯麗史詩”。
《大秦帝國》是中華第1帝國秦國的興亡史。 嬴秦家族早年興起于東海之濱,后來被放逐到西部邊陲,春秋在西戎稱霸,戰國與天下爭雄,到秦王嬴政一舉掃滅六國,建立前所未有的統一帝國,奠定中華帝國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又迅速在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天下豪杰群起響應中轟然滅亡。 從崛起爭雄,到建立帝國,是漫長的五百多年;從一統天下,到國破家亡,是短短的十五年。 創業艱,守成難,其興起何其艱難,其敗亡何其迅速!一書演盡歷史滄海桑田。
《大漢帝國》是中華第二帝國西漢的興亡史。 劉邦由一介草民,投身秦末起義的洪流,三年與天下群雄滅秦,被封漢王;四年與西楚霸王周旋,奪取天下,建立大漢帝國。帝國經文帝、景帝勵精圖治,步入繁榮;經武帝奮發飛揚,進入鼎盛;經昭宣中興,宗室得以維系;最后轟然陷落于新莽。 從劉邦起義創業,到其稱帝,是短短七年;從劉邦威加海內,到王莽偷天換日,是二百多年。 創業艱,守成難,其崛起何其迅速,其守成何其艱難!一書演盡歷史滄海桑田。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叢書共六卷,此書為其一。本書以唯物史觀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借鑒歷史學、文化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吸收現有的當代中國文化史研究成果,史論結合,梳理和分析了1949年至2012年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不同歷史條件下探索文化發展道路的歷程、所取得的理論和實踐成就,揭示新中國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進步和相互推進過程中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及其與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中的文化創新,勾畫出新中國文化建設的概貌,展示文化所發揮的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
本書基于民族識別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成立這兩大事件為研究切入點,從政治、知識社會學、族群意識三個維度分析“民族結構”問題在“國家政權建設”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在社會心理、公民身份認同等方面造成的長期影響。通過分析,作者認為,我國的國家政權建設在某種意義上是借助“民族話語”來實踐的,國家在廣西地區建立國家認同的同時,壯族的知識生產實踐也構建起了一套新的話語體系,這不僅會對廣西民眾的心態層面產生一定影響,也有著不可忽視的文化和政治動員潛力。
湯因比說:如果生命能夠重來一次,我希望生活在中國古代的西域。因為,那是一個文化匯聚的福地。
該書對《尚書》原文及歷代名家之注一一加以詮釋,包括語詞的訓詁、名物制度的考訂、地理的考證及經義的串解。書中引證宏富,堪稱《尚書》學的一部總結性著作。這次點校,以清嘉慶冶城山館本(又稱平津館叢書本)為底本,并查校了皇清解經本;對孫氏的引書,盡可能核對原著,訂正訛誤;斷句仍以孫氏理解為準。點校者另編有目錄置于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