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第十批博士后文庫入選項目。本書討論了自動化應用、現代化治理與法治之間的關聯與對策,全書分為總論部分和三個分論。總論部分介紹了作為算法上位概念的自動化應用,具體從自動化應用介入公共治理的法律拷問、自動化應用法律規制的構建邏輯、法律保障與法治轉型的全新面向三個部分,介紹了自動化應用提升現代化治理的法律保障。分論一首先探討了算法責任構建的一般性原理,并結合歷史上頗受關注的馬法之議,論證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坐標定位。分論二秉持“人本主義”,分別探討了較為抽象的“脫離自動化決策權”以及較為具體
羅馬憲法先后經歷了王政時期、共和時期和帝政時期,相應形成了與時代相符的憲制模式。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羅馬法傳播到了中古西歐地區,為后世的影響奠定了地理基礎。時至近代,民主政體取代專制政體,與之相應,多米那特制羅馬憲制模式退出了歷史舞臺。然而,得益于近代政治思想家學說的影響,尤其是孟德斯鳩和盧梭的政治學說影響,共和時期羅馬憲制模式與元首制羅馬模式在近代西歐仍保有微弱的影響力。這主要表現在立法活動、選舉活動、議會的召集以及人民申訴制度。本書稿從羅馬憲制模式及其構建理念入手,在探究羅馬憲法影
本書探討的主題是中世紀德意志的法律演變。通過研究德意志在羅馬時期、部族時期、日耳曼王國時期、查理曼帝國時期、對外貿易時期、中世紀晚期的的法典編纂和法制建構,分析德意志是如何從落后的蠻族王國發展成神圣羅馬帝國,并走出屬于自己的一條民族法治道路。在分析的過程中,力圖以實證研究為主,與跨學科研究相結合,通過收集和整理古代到中世紀的法典法規與手稿文獻,盡可能真實并客觀地再現德意志民族從部落到國家的法律發展和歷史進程。在此基礎上,合理吸納歷史學和法學的研究特點,深入剖析德意志王國是如何在國土遼闊
本書結構上由六章組成,主要可劃分為三部分,其中第一、二章是全面論,是全書的理論基礎和政治結構橫向架構分析。作者對國際法的概念,國際法的適用與發展,美國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等做了理論闡述。第三、四、五章是重點論,沿著國際法立法、執法和司法的運行論縱向路徑展開,對美國國際法的主要淵源展開論述,并以具體案例分析了美國國際法實踐的外交策略。最后一章結論表明了美國國際法的“雙重標準”,對其本質加以總結,揭示了其虛偽性。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法面臨著時代性變革。任何法律的歷史演進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法律主體
本書為“刑訴青年說”系列作品之一,由教育部刑事訴訟法課程虛擬教研室及西南政法大學訴訟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北京尚權(廈門)律師事務所、重慶坤源衡泰律師事務所、重慶西南政法大學教育基金會、北大法寶課堂協辦,是第一季全國青年刑訴學者在線系列公開課課堂發言實錄。 本書收錄的第一季全國青年刑訴學者在線系列公開課共有十二講,開幕講座和閉幕講座分別邀請孫長永教授、龍宗智教授兩位刑訴名家主講,中間的十講則邀請了十位青年刑訴學者擔任主講人,每場講座還邀請了三位至四位學界或實務界同行專家
本書立足于電子訴訟興起的時代背景,以民事訴訟領域的電子訴訟實踐為切入點,不僅利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從動態的視角對民事電子訴訟的試點實踐進行觀察與分析,亦結合程序法理論思考民事電子訴訟這一新型訴訟方式在當下民事審判結構中的定位與功能,為理解民事電子訴訟的實踐狀態與未來發展趨勢提供了實踐與理論的基點。圍繞這一主題,本書以民事電子訴訟改革試點城市的法院為樣本,既從民事電子訴訟案件的數量、類型、適用程序等方面靜態展現當下民事電子訴訟的適用情況,亦從動態的視角展示民事電子訴訟各個環節的具體運作,在此
2023年適逢“人民教育家”高銘暄教授執教70年和人生95華誕。高銘暄教授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法學家的杰出代表,是新中國刑法學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在70年的學術生涯中產出了豐碩的學術成果,闡述了博大精深的刑法學術思想。梳理、研究、弘揚和傳承高銘暄教授的學術思想,有助于引領和深化我國的刑法學研究,發展和促進我國的刑事法治事業。本書作者均為知名刑法學者,旨在利用熟悉高銘暄教授學術研究的有利條件,從刑法立法、刑法基礎理論、刑法各論、外向型刑法等領域對高銘暄教授的刑法思想進行專題研究,以梳理新中國刑
本書基于實地調研,從縣域治理和國家整體治理的視角出發,對基層法院在縣域治理體系中的基本定位、治理功能、運行機理等做出了透徹的分析和解讀,探究了縣域社會中司法部門的實際運行狀態。 縣域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礎,基層法院是縣域治理中的常規性力量。相較于通常以傳統司法理論或者部門法學的“內 部視角”展開的討論,本書是一種更為偏向于“外部視角”或者“法律人—政治家視角”的研究,力圖從有效實現國家治 理目標的高度,立足國情考察基層法院運行的實然狀態及其內在機理。 從本書中,讀者可以看到許多
本書基于真實的中國刑事法庭審判話語語料, 采用話語分析、社會學、法學、語用學等多學科相結合的途徑, 在刑事庭審敘事話語互動框架下, 對中國刑事庭審敘事話語進行互動研究, 通過對語料的靜態描寫、定性分析和理論解釋, 總結出中國刑事庭審敘事話語的結構特征、互動規律和互動的意義。
歐洲國家語言多屬小語種,溝通工具的不便,使國內法學界對歐洲許多國家,尤其是大陸法系國家的國內法研究尚不夠深入和詳盡;中歐之間法律學術交流日趨頻繁,國內歐洲法研究者的隊伍逐漸壯大,研究成果亦可圈可點,建設具有一定權威性的成果展示平臺和交流園地甚有意義;借此平臺可及時向國內學術界和實務界回饋歐洲法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和法律實踐的最新變革之動態,成為我國相關人士了解和研究歐洲法律的窗口或通道;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歐盟法研究室作為從事歐洲法律研究的國家級專業機構,有責任和義務在社科院大力推進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