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是言語交際中一個重要的語義語用范疇,也是近年來功能語言學研究的熱點問題,其表達涉及形態句法、韻律等形式因素,受到語義、語用規律制約,十分復雜。本書運用互動語言學等功能主義語言學理論工具,從“中國式情理邏輯”出發對現代漢語意外評價系統進行研究,系統觀察和梳理了意外范疇表達形式和評價機制的相關現象,并分為“擺事實”“講道理”兩部分,分別做了系統的分析和解釋。我們認為將諸種表達形式放到互動過程中考察,可以對相關現象進行更為豐富的細節把握。研究發現當說話者通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情理”方式
當代規范推理主義研究的集大成者是美國著名哲學家布蘭頓。本書以他的語言哲學為視域,從推理語義學、規范語用學、語言實踐論、整體論、認識論、本體論等維度系統建構并闡明規范推理主義,既深入探討了邏輯哲學、語言哲學等學科領域中的一些相關爭議問題,也在史論兩方面提出了一些學術見解。
《三語習得影響因素及有效路徑研究》從三語教育理論的視角,研究和探索具有民族語、漢語習得背景的少數民族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問題,旨在尋求更為有效的途徑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提高三語習得的成效。首先,本書結合研究對象的特點對影響三語習得的可控性影響因素變量進行了重組;其次,本書采用了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相結合、問卷調查與個體訪談相補充、SPSS多變量分析與AMOS結構方程模型路徑分析相結合、理論建模檢驗與教學實驗驗證相印證、大樣本調查與典型個案研究兼用的混合方式,從三語習得可控性影響因素變量組合入手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中國國力的增強,海外人士學習漢語和了解中國的熱情也愈發高漲。本讀本分經濟、教育、文化、科技、民生等5個領域,以專題故事形式講述100個中國故事,旨在使語言學習者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績,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向漢語學習者和海外華裔傳遞中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期促進國際溝通和理解。讀本對象以中高級漢語學習者為主,兼顧對中國有興趣的海外漢語學習人士。
本書嘗試在漢語具有強空間性特質這一觀點下,探討戴浩一提出的漢語時間順序原則,發現象似性語序對漢語研究雖具重要價值,但也發現時間順序原則存在研究對象、個性與共性、普遍適用性等方面的問題。本書通過對漢語民族時空隱喻偏好的分析,從傳統文化脈絡中觀照漢語民族的時空觀及其思維方式,并以英語為比照,揭示漢語具有較強的空間順序象似性,其語序的主導性原則是空間順序原則,而時間順序原則只是漢語語序的一條從屬性原則。空間順序原則可以有效解釋漢語合成詞的語素語序、鋪排列舉結構中的排列順序以及描寫性語篇的邏輯
筆者依托近十年的公文寫作及審核經驗,選取公文寫作中常見的80個重點、難點問題,逐步拆解寫作過程,分析辦文邏輯,提示重點事項,整理成公文寫作學習者和執筆人遇到問題時可以隨時檢索、查閱的“掌中寶”。 本書由80個問題組成,采用提問與解析的形式,條理清晰地為體制內文字工作者答疑解惑。全書共分為12章,內容包括“深度檢索,素材檢索與整理的升級運用”“選詞用詞,好詞、金句如何為我所用”“選對了詞,為什么也寫不出好句子”“謀篇布局,宏觀結構如何影響公文全局”“細節為王,微觀結構如何影響公文質量”“案例分析,
本書是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易莉撰寫的一部心理學及相關學科英文學術寫作指南。作者總結了自己十余年的學術寫作心得,收集、整理了學生英文論文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從學術寫作的障礙和原則、學術寫作的邏輯、學術寫作的語言、學術寫作的流程四個方面,簡潔明了地介紹了學術寫作的方法。此外,作者還在附錄中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學術寫作資源(如學術寫作指導書單、學術措辭庫、語料庫等)和寫作修改范例,以幫助讀者提高學術寫作水平,順利發表論文。閱讀本
本書共13章,分為框架、語言、實例三個部分,講述了公文材料的謀篇布局、裁量取舍、遣詞造句、推敲潤色等步驟,分解了五個具體案例的撰寫全過程。本書圍繞公文寫作的實戰能力培養,從框架、語言和實戰分析三個層面入手,輔之以大量的案例,幫助讀者提高對公文寫作的理解認識水平和實踐運用能力。本書在章節布局方面,先介紹如何對框架結構做整體布局,通過對不同種類公文材料邏輯思維的梳理,從本源上分析公文框架結構形成固定化慣例的原因。之后,介紹如何培養對公文語言風格的敏感性、針對不同情況如何遣詞造句,以及如何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