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基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圍繞林業固碳和森林生態系統溫室氣體減排增匯,以竹林擴張為切入點,闡述了森林生態系統碳氮循環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系統論述了竹林擴張不同階段和不同林分類型、竹林擴張區域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分解、擴張管控等因素影響下生態系統碳氮循環響應及機制。同時基于當前研究,針對未來竹林擴張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進行了展望。
本書是在國家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歐亞溫帶草原東緣生態樣帶(EEST)建立及合作研究”團隊4年攻關研究的基礎上總結成果編寫而成的。全書共分8章:第一章為導論,重點介紹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國內外生態樣帶的研究方法及進展;第二章介紹歐亞溫帶草原東緣生態樣帶的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第三章介紹樣帶土壤養分、化學計量學碳氮礦化研究進展;第四章介紹歐亞溫帶草原東緣生態系統分布格局及變動規律;第五章介紹管理措施對歐亞溫帶草原東緣生態系統影響研究進展,第六章介紹樣帶優勢植物——羊草生理生態特性研究進展;第七章介紹沿
本書介紹了煙草病蟲害的診斷、預測預報技術、綠色防控技術等。內容涵蓋 76種煙草病蟲害發生危害的原因、特點及主要的識別特征,解釋了導致眾多病蟲危害癥狀出現的因果關系,描述了如何確定病蟲侵染危害水平及制定可行的綠色控制技術。本書是編者的研究成果及實踐經驗總結,同時參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圖文并茂,反映了歷史及當前煙草生產中煙草病蟲害的真實狀況和研究、防控水平。
本書采用項目教學法和典型工作任務相結合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模式,分為6個項目,24個任務,較全面地介紹了蔬菜、西甜瓜種子生產的新技術、新方法。每個項目有明確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素質目標,任務中設置工作任務與要求、工作程序與方法、常見技術問題處理和理論基礎、知識拓展等環節,通過完成各項目任務來掌握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并完成相應的素質目標的培養和提高
本書內容包含:棉花基因組調研與組裝、棉花二倍體基因組研究、異源四倍體棉花基因組研究、棉花種質資源與變異組學研究、植物三維基因組學研究和棉花的表觀遺傳學研究。第一章介紹了基因組調研、測序技術、序列組裝和基因注釋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別介紹了棉花二倍體和異源四倍體基因組研究的具體案例與科學發現;第四章主要概述了中國棉花種質資源的創新與利用現狀,介紹了亞洲棉、陸地棉和海島棉的變異組學研究進展,總結了重要農藝性狀形成的關鍵位點和基因;第五章介紹了植物三維基因組學發展歷程、主要技術、數據分析
本書介紹了農業氣象五大要素——光、熱、水、氣、風的概念、形成過程、變化規律及與農業生物的關系;闡述了天氣學基本知識,不同天氣系統對應的不同天氣特點及各種天氣預報方法;論述了降水異常(暴雨洪澇、干旱、冰雹、雪災)、溫度異常(高溫熱害、霜凍害、凍害、冷害和寒害)、典型的復合型氣象災害(臺風、寒潮、連陰雨)等災害性天氣的形成過程、時空分布、危害機理、危害特征及防御對策;詳細介紹了氣候和中國農業氣候形成的因素、中國氣候資源與區劃、各地氣候特征與農業、氣候變化與對策;探討了小氣候的形成、變化規律
當今時代,以數字化、智能化為特征的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蓬勃興起,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加速與農業農村深入滲透融合,正在引發數字農業農村領域深刻變革。本書稿全面總結了新時期我國智慧農業與數字鄉村的前沿動態與新進展,研究分析了發展機遇、發展實踐、取得成就與前景展望,介紹了各有關地區、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典型案例,本書全文條理清晰、信息量豐富、可讀性強,全面展現了新時期我國智慧農業與數字鄉村的生動實踐。本書既有農業農村數字化的理論方面的分析研究,又有數字農業農村的實踐介紹,同時還有大量的典型案例分析,
近年來無人機遙感技術快速發展,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極大豐富了農業信息獲取手段,在農情監測、災害評估、產量調查、植被表型獲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業無人機已成為空天地農業遙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書著者團隊依托農業農村部農業遙感機理與定量遙感重點實驗室,在近 10年中持續開展農業無人機定量遙感研究與應用實踐,本書即相關研究成果的集中體現。書中涵蓋了當前無人機遙感領域的主要研究應用方向,包括農業無人機遙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現狀、無人機平臺及傳感器、無人機遙感數據處理技術、大
章之汶(1900-1982),近代農學家、農業教育家、曾于1937-1948年擔任南京農業大學前身金陵大學農學院院長,以其對中國近代農業教育的謀劃堅守與農業推廣的開拓推動,尤其在他的敬業精神和報國之志影響下,使金陵大學農學院在上世紀前半期成為中國高等農業教育的典范。章之汶先生懷揣興農報國熱情,深耕農業五十余年,并在在農業研究、教育、推廣以及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上創造了豐厚的學術成果,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專著十余部,為后人積累了珍貴的實踐經驗與農學理論,為緬懷先賢,恩及來者,南京農業大
本書聚焦東北黑土區長緩地形和人為壟作共同影響的特殊坡面匯流-侵蝕過程,針對當地現有坡面水土保持工程占地多、擾動強、效益不持久等問題,研究揭示不同降雨、地形和壟作方式下的坡面水土流失規律,闡明壟作長緩坡理水減蝕機制,探索坡面降雨產流和侵蝕產沙預測模擬方法,研發生態節地型理水減蝕措施及其優化配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