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和藝術都是人類對世界的系統認知,二者之間具有內在關聯。哲學為藝術產生新的觀念形態,藝術為哲學打開新的精神空間。在跨界研究的時代,藝術和哲學的交融交鋒將會激活新的思想。本書是中國學者就“哲學與當代藝術”所做的系列研討的成果結集。
本書致力解決中國經典詮釋傳統的現代化這一時代提出的課題,在深入考察中西古今經典詮釋傳統的歷史與現狀基礎上,勾勒出中國經典詮釋傳統從古典形態向著現代形態轉換的路徑,并將其歸納為二個連續的環節:首先是中國經典詮釋傳統的“古今之變”,即啟動中國經典詮釋傳統完成從“古典論題”向“現代論題”的轉換,然后是一種充分吸納了漢語詮釋學經驗且有著鮮明中國哲學思維特色的中國(經典)詮釋學的創造性建構。通過對當下漢語學界中國詮釋學創造性建構實踐的實證性分析,審視當代詮釋學的發展趨勢,最終將轉型問題引向中國(
本書清晰地梳理了《哲學研究》的主要觀點, 以后期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為線索, 詳細介紹了他的語言哲學和心理學哲學觀點。書稿按《哲學研究》寫作順序分為六章: 第一章總括書稿的風格和寫作方法, 第二章闡述維氏對奧古斯丁的批判, 第三章對“規則”展開論述, 第四章討論“私人語言”, 第五章論述“內在與外在”, 第六章討論“觀看”。書稿可視作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的入門書, 深入淺出地解說《哲學研究》中深邃的思想, 顯示出作者對維特根斯坦哲學嫻熟而中肯的把握; 同時, 作者結合當代學者對《哲學研究》
現象意識的強表征主義認為,所有的現象意識(如知覺、身體感覺、情感和情緒)都是表征。本研究以這一觀點為起始,結合學界爭論,基于表征尤其是心理表征的特征,通過分析具體例子,指出至少身體感覺(如疼痛、癢)和情緒(如焦慮、抑郁)不能等同于表征。現象意識和表征并非性質上的等同關系,而是可分離的、相對獨立的心靈的不同方面。不過,即使如此,現象意識仍可與表征有因果層面的關聯。
本書是有關現當代世界技術發展對人的身體塑造的社會學和哲學思考專著。作者首先回溯了現代早期,整個社會發展和工業化進程是如何通過不同形式的規范和要求,將人的身體變成生產的機器。這一過程中,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鄉村人民與自己的土地分離,進入城市變成工廠的勞動者,也經歷了身體的鍛煉和改造。直到當代世界,隨著日新月異的醫療技術創新,新時代的身體改造——從疾病治療、醫美整形等——也逐漸成為消費熱潮。對此,作者提出這些重塑我們身體的新技術某種意義上加深了原有的一些社會不平等狀況,不能把人的身體變成僅僅為消費市
本書是有關歐洲現代早期“獵巫”和圈地運動的歷史研究和理論研究專著。作者認為,這一歷史現象是與資本主義早期擴張同時發生的,也是其全球展開邏輯的結果。書稿第一部分,作者重回歷史現場,指出圈地運動是產生所謂“獵巫”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實質是推進經濟私有化的有效工具。第二部分中,反思當代世界,尤其是非洲和拉美地區,勾勒針對婦女的新的壓迫和剝削狀況,揭示這種新的浪潮的根本動因是新的資本積累,其中包括對平民的土地剝奪,對當地社區關系的破壞,以及對女性身體和勞動的加劇剝削等。通過對歷史與現實的學術探討,為深入理
本書以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為基礎,以哲學的方式充分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體系為依據,充分考慮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要求,建構一種新的符合認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規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體系,貼近教學、貼近教師、貼近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理論興趣,拓寬學生的理論視野,提升學生的理論境界;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為依據,用實踐新經驗、科學新成果、哲學新思想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使學生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確立共產主義的理想和
本書在介紹本體論的基礎上, 進而論述了認識論和方法論, 在宏大的視野下, 融通對比了中西方哲學史上主要哲學家的思想理論成果, 尤其是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做了深刻的發掘與闡述,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及價值認知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本書采用對話體, 表述簡潔, 深入淺出, 有助于閱讀理解, 對于人們拓展哲學視野、讓哲學成為“有用”之學極有幫助。
本書取材于約瑟夫·坎貝爾發表的一系列令人難忘的演講,其中包括與宇航員的研討。坎貝爾認為,新發現的外太空法則實際上也在人類內部起作用,而這種認識中隱含著一種新的神話。他在這些文章中探討了新的神話和其他問題,他把這些文章描述為“廣泛共享的精神”。
本書披覽中國先哲生死談, 縱論各家生死觀: 遠自東周諸子之學, 近至清末民初新學, 單列道教和佛教, 述意撮要, 略可備知。中國歷史上有一些智慧的故事, 是先哲們談論生死留下的。從孔子的“未知生, 焉知死”, 到老子的“死而不亡者壽”; 從陶淵明的“縱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懼”, 到張載的“存, 吾順事; 沒, 吾寧也”; 從道教的“我命在我不在天”, 到佛教的“人生無常”……生存的意志, 死亡的超脫, 人生的奧妙, 價值的追求, 不朽的情懷, 精神的永存, 一幅生死智慧圖, 知曉此岸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