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體系完備的杰出政治學入門讀物,也是一本直接介紹重要政治觀念之傳承與演變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著作。作者上溯古希臘、下通后現代,按照政治思想的四大課題,即政治之目的何在、由誰來統治、如何進行統治,以及政治權威的挑戰,兼具時序與分類之需,深入淺出地鋪陳出兩千余年來的爭議焦點。除此之外,內文附帶的重要思想家略傳亦達七十位之多,并且包含幾位第三世界的重要人物,可謂面面俱到。綜覽全書之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輪廓與主軸也隨之豁然開朗,值得任何一位入門者爭賭為快。
為深刻理解把握“五個必由之路”的重大意義,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我們組織編寫了《全面從嚴治黨——黨永葆生機活力、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全書較為系統深入地論述了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推動黨的自我革命、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建設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堅持以嚴的基調強化正風肅紀、堅決打贏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等方面的內容。
本書共分六章,內容包括:高校基層黨支部組織力建設的背景與意義、高校基層黨支部組織力的概念與內涵、高校基層黨支部組織力建設的現狀及問題、高校基層黨支部組織力建設的策略與方法、高校基層黨支部組織力建設案件分析與實踐探索、高校基層黨支部組織力建設研究與實踐的結論與展望。
本書在生育政策變遷和人口老齡化的時代背景下,較為全面地探討了照料孫代型隨遷中老年父母的群體樣貌、遷居概況、身心健康、社會參與、雙向代際支持、孫代照料觀念、照料體驗和照料意愿、留居養老意愿、家庭代際關系及隨遷生活主觀幸福感等議題,為人們認識該群體的生活樣態等提供了知識增量。本書不僅關注隨遷給中老年父母的晚年生活帶來的階段性陣痛,也展示了隨遷對于家庭整體發展、家庭代際團結及個人養老選擇等方面的正向影響,還為增進該群體的生活福祉提供了政策啟示。
作為一部深入探討如何構建和諧宜居老年人社區生活圈的學術著作,本書旨在推動老年人社區生活圈的建設,提升老年人群體的生活質量,共筑健康活力的銀發時代。本書基于生活圈理論和協同理論,結合實證研究,構建了老年人社區生活圈的內容框架,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協同營造策略。書中詳細分析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與行為特征,涵蓋社區服務、空間環境、社會參與等多個維度。
本書適合城市規劃、社區管理、養老服務等領域的專業人士和政策制定者閱讀,也可作為高校相關專業的教學輔助材料使用。<
本書從君主支配、道學的政治理論與實踐兩個議題入手,探析宋王朝形態的特點。上篇先從史料中提煉了“樞機”與“委托”兩種中國古代君主支配的基本模式,進而用“雙重委托”概念為南宋晚期政治史提供了一個新的分析框架。下篇將道學政治理論分為“明明德”“新民”兩截,分別探討其對南宋政治實踐的影響。前者從理論上的要求變為君道的現實,配合了君主支配;后者以“絜矩之道”為核心,推動了道學家持續不斷的省賦恤民行動,改變了南宋軍事財政的形態。本書希望擺脫將古代王朝視為粗放版現代國家的成見,從歷史的邏輯把握宋王朝的形態。
作者在充分掌握漢唐史籍中的歌謠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漢唐歌謠所反映的政治、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及其傳播、作用進行了專題式研究。認為漢唐時期廣泛存在的歌謠風議是民眾和一部分官僚士人對現實政治和生活的批評和意見,是普通民眾參與社會政治的一種特殊手段。漢唐統治者意識到歌謠風議的下情上達作用,經常根據歌謠風議對地方官進行監督甚至黜置,有的統治者也會根據歌謠風議調整統治措施和統治方法。漢唐統治者對歌謠風議的采納和有效回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漢唐社會治理的水平。
本書透過對晚明社會經濟、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考察,旨在探究晚明文本插圖的制作、生產及延伸的世界。作者以開闊的視野,務實的史學觀念,多學科交叉的方法,揭示晚明文本插圖作為不同階層人員交流的“邊緣地帶”與晚明社會的互動關系,為讀者展現了一個圖里圖外的晚明世界。
在《特權與焦慮》一書中,具海根審視了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時代韓國中產階級的變遷,并指出全球經濟變革給這個階級帶來的影響遠非單純的經濟衰退和階級規模的縮減。全球化導致中產階級內部出現了兩極分化,將少數受益于全球化經濟的群體與受其負面影響的廣大群體區分開來。這種內部分化為韓國社會注入了新的復雜動動力,因為新興富裕群體試圖將自己與其他中產階級區分開來,并建立新的特權階級地位。《特權與焦慮》一書探討了這些緊張關系如何在三個領域(消費與生活方式、居住隔離以及教育實踐)發揮作用。在這三個領域,富裕中產階級
有些政治文化的傳統,表面上未必會在當時直接改變歷史走向,不過,它就像基因一樣,終究會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歷史之中,給后來試圖改變現狀的人很多暗示,甚至直接影響了歷史的選擇。
本書從三個角度討論中日傳統政治文化的結構性差異:上篇《皇權與革命》從歷史上中國不斷改朝換代與日本所謂萬世一系,來分析傳統中日政治權力合法性來源與政治權力結構上的差異;中篇《郡縣與封建》指出傳統中國與日本在中央與地方關系上的差異;下篇《王權與神佛》討論了中日兩國在政教關系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