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按照“歷史背景-理論構建-現實分析-實踐建構”的邏輯進路,宏觀與微觀互構的研究視角,質性與量化交互的混合研究手法,將大學內部各機構看作是一個多元主體互動博弈的特殊場域和理解大學治理能力問題的“透鏡”,將實體的機構而不是虛化的主體作為治理主體并把治理體系和治理結構納入機構的框架內予以關照,通過內部邏輯機理挖掘、經驗和
批判性是馬克思意識形態教育思想的本質屬性,構成了馬克思意識形態教育思想的生成依據和本質范疇。回歸馬克思關于意識形態教育相關論述的考察,有助于從理論源頭提供更有說服力的邏輯論證和歷史證明。在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中,馬克思意識形態教育思想的批判本性得以徹底顯現,準確無誤地廓清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盡管馬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隨著以廣告為中心的媒體商業模式不可持續,創新媒體商業模式已經成為媒體組織急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本書研究的問題是,在傳統媒體商業模式不可持續發展背景下,傳統新聞組織如何創新和探索新的新聞商業模式,這些新聞組織通過哪些商業模式創新路徑來實現數字化轉型?多元化協同商業模式對傳統新聞組織和新創新聞組織意味著
本書主要從歷史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理論出發,通過研究明清語言的時代特點,如蒙漢、滿漢的語言接觸,地理方言、宗教詞匯、科舉詞匯、語言的階層性、語言性別變體等等,來探究明清時期的社會語言生活面貌。這樣的研究既是有益的,也是有趣的,且對于當前社會的語言規劃,社會語言生活等也有一定的歷史借鑒與參考意義,提供一些可靠的歷史依據。全
師之為“師”在于“教書育人”,“教書”為表,“育人”及里。書稿以被長期蔽蓋的教師育人能力為核心,契合國家宏觀教育政策導向,兼顧學理性與功用性、理想性與現實性,在理論剖析建構基礎上,關注教師育人能力現實樣態與科學評估方法,為一線教師、校長、教育研究者提供關于育人能力的探索和實踐思路。書稿分理論篇、探索篇、評估篇與發展篇四
本書分總論和專題兩篇。總論比較系統地闡釋了新質生產力的概念、背景及路徑等問題,同時對社會生產力尤其是先進生產力的歷史進行了簡要回顧。專題篇主要是圍繞新質生產力的若干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探討,主要分為三大板塊,其邏輯關系如下圖所示。第一板塊主要是要素和條件支撐,包括建設科技強國、教育強國,加強人才支撐,建立與新質生產力
本書以系統科學和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以關系思維為方法論和思維工具,研究了高等教育規律的若干核心議題。全書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以“高等教育總體規律”為重點,研究了兩種對立的社會規律觀、三種不同的自然規律觀、高等教育規律的定性與定位、高等教育規律的邏輯結構、高等教育規律的生態關系、高等教育規律的元點與回歸點
此項研究集中于“信念的本質”這一中心議題,擬就信念這種心智現象的形而上學、語義學、認識論、規范性、信念與理性行動的關聯等具體問題展開探究。嘗試梳理休謨信念理論的基本主張,建立起一個進行分析和討論的理論平臺;對二十世紀幾種重要的信念理論做批判性討論,特別是清理幾個重要的爭論,包括實在論和反實在論之爭、柏拉圖主義和虛構主義
“人類文明新形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當前學術研究的熱點問題,學者們普遍從歷史意義、價值追求、內涵體系、內在邏輯、顯著特征、建設路徑等角度闡釋文明問題,然而作為研究和探討的知識基礎卻常常被忽略。本書的主題,正是容易被忽略的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研究背景知識問題。全書共分為四章。第一章探討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基本問題,包括基本
“語言接觸”(languagecontact)是人類語言發展過程中常見的現象,也是目前國內外語言學界的一個研究熱點,它與語言類型學、語言聯盟、民族交流史的研究密切相關。2017年為研究生(碩士和博士)開設了“語言接觸研究”課程,在此基礎上撰寫《語言接觸研究導論》,內容包括語言接觸與詞匯借用、結構干擾、語言接觸與語言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