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基礎學科,也是心理學專業(yè)的必修課。它對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學素養(yǎng)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構建學生專業(yè)知識結構、促進專業(yè)研究能力增長的基礎和前提。
普通心理學的教材建設,經過廣大心理學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由原來的少數(shù)幾個版本,發(fā)展到今天,具有各種版本的普通心理學。這說明,心理學界的同仁們做了大量工作,同時也為心理學學習者提供了選擇的余地。然而,教材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只有教材的不斷發(fā)展和更新,學生才能學到更科學、更先進的理論和知識。
編寫本教材的主要目的是推動高等學校心理學的教材建設,豐富普通心理學教材,促進心理學教材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為師生提供更加適宜的教學和學習用書,從而提高普通心理學的教學質量。
本書在吸收以往教材優(yōu)點的基礎上,重新加工和組合了普通心理學知識,使普通心理學的理論更加優(yōu)化。同時,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非常注意克服以往普通心理學教材中的缺點和不足,以增強其科學性。
本教材的突出特點是:①建構普通心理學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在知識體系的構筑方面,比較重視內容的系統(tǒng)性,期望通過本教材的學習,使學生系統(tǒng)、全面地掌握普通心理學的理論知識。②詳盡論述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將現(xiàn)有的普通心理學的理論和知識進行比較、遴選,把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內容編進本教材中,以使學生通過本教材的學習,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同時為學習其他專業(yè)知識奠定基礎。③在知識安排上,改變了傳統(tǒng)教材的內容模式,避開與其他心理學課程重復的內容,解決了長期以來存在的一項內容多門心理學課程中重復講授的問題,以消除學生因反復學習而產生的厭煩情緒。④在內容的論述上,加強了知識的層次性,注重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力求對每個問題的論述都做到層次清楚,條理分明。⑤在問題論述的深度和廣度上,一是對各個問題力求做到論證到位,使學習者學完后能夠清楚地理解相關的內容;二是反映當前心理學研究的前沿成果,如果某個理論有最新研究,在相關問題上要有介紹和分析;三是作為基礎課,考慮了學生對相關問題應該學到的程度,對問題的論述不是無限制地展開,而是達到基礎課的要求后,就不再贅述。⑥強調概念和規(guī)律表述的嚴謹性和準確性。對概念的界定做到簡潔、明確,一般使用完整的一句話對概念做出定義。對有關規(guī)律的論述,做到精要、理解容易、便于掌握。
本書除了主要內容外,每章有“延伸閱讀”“復習要點”和“拓展思考”。延伸閱讀是知識的擴充。在論述某個問題時,如果需要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一般增加一個延伸閱讀,目的是擴展學生的視野。復習要點是本章內容的概括和總結,通過閱讀本部分內容可以使學生了解本章的主要內容,也可以作為期末復習和考試的依據(jù)。拓展思考主要是讓學生對有關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以便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相關問題。
本書由付建中教授組織編寫,并負責起草編寫提綱和對全書進行修改審定。參加本書編寫人員的分工:付建中撰寫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王保軍撰寫第二章、第七章、第九章和第十章;劉艷撰寫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秘曉冉撰寫第八章、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
本教材第一版發(fā)行后,深受廣大老師和學生的歡迎,好評如潮。針對新課標的變化,在吸取各方面建議的基礎上,本書第2版進行文中一些體例、語義的修改。在編寫本教材的過程中,參閱了許多同類教材及其他相關文獻資料,同時也借鑒了很多網(wǎng)上資料,在此表示衷心感謝!盡管編者非常努力,但由于時間和水平有限,本書難免存在不足,請讀者批評指正。
第三章 注 意
注意是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任何實踐活動都需要人們集中注意力。注意是提高活動效率的必要條件。那么,注意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活動呢?它是如何發(fā)生的呢?怎樣才能提高注意的效果呢?本章將回答這些問題。
第一節(jié) 注 意 概 述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與編碼密切聯(lián)系著,注意總是指向于當前正在編碼的信息。例如,上課時,你正在認真聽講,專心做筆記,有一只小鳥落在你身邊的窗臺上,你卻沒有覺察到。這是你的心理活動正集中在老師的講課內容上,無暇顧及其他事情。同時,注意的對象又是變化的,而且在大多數(shù)時候,人們可以有意識地控制這種變化。人在注意時,既可采取綜合方式,又可以采取分析方式,即既可以對某些對象的整體加以注意,又可以對對象的一部分或某種特性加以注意。
注意有兩個特點: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某一時刻,心理活動或意識選擇了某個對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對象。客觀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在同一時間內不能感知一切對象,而只能感知其中的少數(shù)對象。在滿天星星的夜晚,我們只能同時看清楚幾顆星星,而不能看清所有的星星。在思考問題時,我們也只能同時思考少數(shù)幾個問題,而不能思考所有的問題。由于心理活動或意識指向一定的對象,這些少數(shù)受到指向的對象就被清晰地反映出來,而同時作用的其他對象就沒有被意識到或意識得比較模糊。當一個人注意到某些對象時,同時就離開了其他對象。集中注意的對象就是注意的中心,其余對象有的處在“注意的邊緣”,多數(shù)處在注意范圍之外。因此,注意的指向性決定心理或意識在哪個方面進行活動,指向性不同,從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動或意識對所指向的對象的專注程度。注意的專注度和注意的效果有直接關系。一般來說,注意的專注度越高,注意的效果越好。例如,在上課時,如果你專心聽講,即專注度高,就會對老師所講授的內容聽得清晰,理解得好,記憶得好;相反,如果注意力集中不起來,對所學習的內容就可能印象模糊。
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注意發(fā)生時具有方向和強度的特征,注意的指向性使心理活動或意識朝向某個對象;集中性則使心理活動或意識在某個活動上保持一定的關注度。另外,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相互聯(lián)系的。注意的集中度越高,注意指向性的范圍就越小,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時,他對自己周圍的一切就可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注意指向性的范圍越大,注意越難以集中。
注意本身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而是各種心理過程的共同特性。注意活動不單獨進行,它總是伴隨其他心理活動而進行。例如,上課時教師所說的“注意書本”,“注意老師的講解”,“注意問題的關鍵”,實際上是指“注意看書本”,“注意聽老師的講解”,“注意思考問題的關鍵”。老師所以這樣說,是為了表述簡練,將“注意看書本”,“注意聽老師的講解”,“注意思考問題的關鍵”中的“看”“聽”“思考”省略了。由于注意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所以它沒有自己特定的反映內容。
二、注意的功能
注意功能是指注意的作用,它使人能夠及時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動,清晰地反映客觀事物,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具體來說,注意的功能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選擇功能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對信息進行選擇,使心理活動選擇有意義的、符合需要的和與當前活動任務相一致的各種刺激;避開或抑制其他無意義的、附加的、干擾當前活動的各種刺激。即注意將有關信息線索區(qū)分出來,使心理活動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周圍環(huán)境給人們提供了大量的刺激,這些刺激有的對人很重要,有的對人不那么重要,有的毫無意義,甚至會干擾當前正在進行的活動。人要正常地生活與工作,就必須選擇重要的信息,排除無關刺激的干擾。注意對信息的選擇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人的需要、興趣、情感、過去的知識經驗等。
(二)保持功能
外界大量信息輸入后,某些信息被選擇注意,被選擇的信息在注意的關注下,心理活動對其進行加工,完成相應的任務。如果不加注意,信息就會很快消失,心理活動無法展開,也就無法進行正常的學習和工作。此外,注意的保持功能還表現(xiàn)在,它可以使人的心理活動較長時間保持在注意選擇的對象上,維持一種比較緊張的狀態(tài),從而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
(三)調節(jié)和監(jiān)督功能
注意的調節(jié)和監(jiān)督功能使人的心理活動沿著一定的方向和目標進行,并提高意識覺醒水平,使心理活動根據(jù)活動的需要做到注意的適當分配和適時的轉移,必要時可對錯誤進行糾正。這樣,在注意狀態(tài)下,人們有效地監(jiān)控自己的動作和行為,從而達到預定目的,避免失誤,順利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
三、注意的外部表現(xiàn)
人在集中注意于某對象時,常常伴隨著特定的外部表現(xiàn)和生理變化。注意時主要的外部表現(xiàn)有以下幾種。
(一)適應性運動
人在注意時,有關的感覺器官朝向刺激物。例如,人在注意觀察某個物體時,把視線集中在該物體上,即所謂“舉目凝視”;注意聽一個聲音時,把耳朵轉向聲音的方向,即所謂“側耳傾聽”;當沉浸于思考或想象時,眼睛常常是“呆視著”,好像看著遠方一樣,對周圍對象的感知就變得模糊起來。
(二)無關運動停止
人在高度集中注意時,無關運動會暫時停止。當兒童聽講精彩故事時,會一動不動地看著老師。學生上課專心聽講時,全神貫注地盯著老師,就不再有交頭接耳等小動作。
(三)呼吸變化
人在集中注意時,呼吸變得輕微而緩慢,并且會出現(xiàn)吸氣變短、呼氣延長的情況。當注意力高度集中時,甚至會出現(xiàn)呼吸短暫停止的“屏息”現(xiàn)象。此外,在緊張注意時,還會出現(xiàn)心跳加速、牙關緊閉、拳頭緊握等現(xiàn)象。
可以根據(jù)一個人的外部表現(xiàn)來推斷他的注意情況。但是,注意作為一種內部心理狀態(tài),它和外部行為表現(xiàn)之間并不總是一一對應的。例如,當人的視線落在某個物體上時,他的注意可能指向完全不同的物體。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用眼睛盯住教師,裝出一副認真聽講的樣子,而實際上,他的注意全然不在教師講課的內容上,而指向與教學無關的其他事物。可見,只用注意的外部表現(xiàn)來說明一個人的注意狀態(tài),有時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
四、注意與意識的關系
注意與意識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具體介紹如下。
(一)注意和意識的區(qū)別
首先,注意是一種心理活動或“心理動作”,而意識主要是一種心理內容或體驗。假如把人腦比喻為一臺電視機的話,注意就是對電視節(jié)目進行選擇的過程,而意識則是出現(xiàn)在電視屏幕上的內容。注意提供了這樣一種機制,決定什么東西可以成為意識的內容,而什么東西不可以。
其次,注意比較主動和易于控制,而意識有時是不自覺的。人們可以根據(jù)活動的要求調整注意的方向和強度;而意識活動,有時是自覺的,有時是不自覺的。自覺的意識活動,整個過程,人們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可以進行有效控制;不自覺的意識活動,即無意識活動,人們對自己的活動過程不能清晰覺知,很難控制。
(二)注意和意識的聯(lián)系
當人們處于注意狀態(tài)時,人的注意所指向的內容,一般處于意識活動的中心,意識內容比較清晰。在注意條件下,意識和心理活動指向并集中于特定的對象,從而使意識內容或對象清晰明確,意識過程緊張有序,并使個體的行為活動受到意識的控制。例如,人從睡眠到覺醒、再到注意,其意識狀態(tài)分別處在不同的水平上。睡眠是一種無意識的狀態(tài)。人在睡眠時,他意識不到自己的活動或外部的刺激,或不能清晰地意識到。從睡眠進入覺醒以后,人開始能意識到外部的刺激和自己的活動,并且能有意識地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但是,即使人在覺醒狀態(tài)下,也不能意識到所有的外部刺激、事件和自己的行為,而只能意識到其中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
意 識 概 述
1. 什么是意識
意識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命題。關于意識的定義,迄今為止沒有找到一個讓人滿意的定義。作為心理活動的一種高級水平,可以將意識定義為一個人對于內部刺激和外部刺激的知覺。意識的概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①意識是一種覺知性。覺知性是意識的最基本的特征。人對于自身、周圍事物以及自身與周圍事物的關系是可以覺知到的。例如覺察到自己正在說話,覺得頭痛,覺知到教師的聲音、手勢等。②意識是一種高級的心理官能。意識對個體的身心系統(tǒng)起著統(tǒng)合、管理和調節(jié)的作用。意識不只是對刺激的被動覺察和感知,同時它還具有能動性和調節(jié)作用。③意識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在某一時刻,人總是處于某種意識狀態(tài)。
2. 意識水平
所謂意識水平,是指在某一時刻人對刺激能夠覺知的程度。意識是一個心理系統(tǒng),具有復雜的結構,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和水平:①中心意識。中心意識是指我們集中注意而獲得的清晰意識。例如,棋手在集中注意下棋時對棋局的意識,即為中心意識。個人處于中心意識水平時,需要投入較多的心理資源。②邊緣意識。邊緣意識是指在某一時刻,給予較少的注意而形成的模糊意識。例如,當你在集中注意看書中的一個短語時,它周圍的詞語或圖表是不清楚的,處于你的邊緣意識水平上。③前意識。當前不在意識之中,集中精力努力回憶和經過提醒,才能進入意識,對這些記憶的意識被稱為前意識。前意識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是介于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一種意識層面,其作用是去除不為意識層面所接受的內容,并將其壓抑到潛意識中去。而在認知心理學中是指曾經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情形下進行回憶時才會對其產生意識。例如,我們大腦里儲存著許多資料,在平時沒有使用時我們并沒有感覺到這些資料的存在,當在使用時,就會對其產生意識。④潛意識。潛意識是弗洛伊德創(chuàng)造的一個概念。依據(jù)精神分析理論,某些記憶、沖動和欲望是無法進入意識的,這些心理事件就屬于潛意識的范疇。弗洛伊德認為,某些痛苦記憶是被壓抑的,即被轉為潛意識并繼續(xù)影響人們的行為,盡管當事人并未意識到這些記憶的存在。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思想和沖動雖然不能進入意識,但它們會以間接或偽裝的方式,例如通過夢、非理性行為、怪癖、口誤等影響著我們。弗洛伊德還認為,潛意識欲望和沖動是大多數(shù)精神疾病的原因。他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將被壓抑的心理內容召至意識中,來治療患者。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心理學家認為有一些記憶和心理是內省所不能達到的,這些心理現(xiàn)象可以稱為潛意識。
3. 意識狀態(tài)
意識狀態(tài)是指人們對客觀環(huán)境以及主觀自身的認識。主要的意識狀態(tài)如下。
①睡眠。人的生物節(jié)律中大約1/3是行為靜止的階段,稱為睡眠。人們現(xiàn)在主要是通過腦電活動的變化來研究睡眠。研究者通過分析腦電圖發(fā)現(xiàn),人在整夜睡眠過程中會周期性地出現(xiàn)腦波顯著變化的五個階段。每個階段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腦電圖模式。從輕度睡眠、出現(xiàn)“睡眠錠”、肌肉更為放松、進入深度睡眠,這前四個階段被稱為非快速眼動睡眠。這種睡眠周期會持續(xù)大約90分鐘。到第五階段會出現(xiàn)腦電活動的增加,這個階段經歷快速眼動睡眠,這時人就會做夢,這種過程大約持續(xù)10分鐘。在整夜睡眠中,100分鐘周期大約經歷4~6次。每個周期,深睡的時間會逐漸減少,而快速眼動睡眠的時間會增加。②夢。對夢解釋有不同觀點。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和萊格等人認為,夢是潛意識過程的顯現(xiàn),是通向潛意識的最可靠的途徑。或者說,夢是被壓抑的潛意識沖動或愿望以改變的形式出現(xiàn)在意識中,這些沖動和愿望主要是人性本能和攻擊本能的反映。生理學的觀點(霍布森Hobson,1988)認為,夢的本質是我們對腦的隨機神經活動的主觀體驗。一定數(shù)量的刺激對維持腦與神經系統(tǒng)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在睡眠時,由于刺激減少,神經系統(tǒng)會產生一些隨機活動。夢則是我們的認知系統(tǒng)試圖對這些隨機活動進行解釋并賦予一定意義。認知觀點認為,夢擔負著一定的認知功能。在睡眠中,認知系統(tǒng)依然對存儲的知識進行檢索、排序、整合、鞏固等,這些活動的一部分會進入意識,成為夢境。③催眠。催眠也是一種意識狀態(tài)。社會認知或角色扮演的觀點認為,催眠反映了催眠師和被催眠者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關系。一般來說,被催眠的人事先對催眠已有所了解,知道催眠后會發(fā)生什么。在催眠中,他們只是扮演了一個特殊的社會角色——被催眠的人。這個角色意味著將無條件地接受催眠師的指揮。由于是角色的要求,被催眠的人在進入催眠狀態(tài)后,就傾向于順從催眠師的指示,做出特定的行為或產生特定的感受。意識功能分離的觀點認為,人的意識有執(zhí)行和監(jiān)督兩種基本功能:執(zhí)行功能可以使我們控制和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監(jiān)督功能可以使我們觀察自己的行為。在正常情況下,意識的這兩種功能是連在一起的,但是催眠可以使兩種功能之間的聯(lián)系斷開。通過分離這兩種基本的意識功能,可以達到催眠的效果。在催眠條件下,個體進入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tài),其執(zhí)行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師的指令,而監(jiān)督功能不起作用。最近有人認為,催眠不一定使意識功能分離,它只是弱化了意識對行為的監(jiān)控,因而使執(zhí)行功能超過了意識的其他方面,執(zhí)行動能自動地執(zhí)行了催眠師的指示,沒有以個體的正常認知系統(tǒng)做中介。④白日夢與幻想。每個人都有精力不集中、思想開小差的時候。例如,上課時,你根本就沒有聽到老師在講什么,滿腦子都是剛看過的武俠小說中的情節(jié)。這種現(xiàn)象通常稱為白日夢,程度較嚴重時,稱為幻想。研究表明,在很大程度上,白日夢是基于個體的記憶或想象的內容自發(fā)產生的。既然記憶主要依賴于我們過去的經歷,所以經歷過的事件對白日夢的內容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