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男科》為清代醫學家傅山所撰,是我國第一部以男科命名的專著。全書共兩卷,分傷寒、火證、郁結、虛勞、痰嗽、喘證、吐血、嘔吐、臌證、水證、濕證、泄瀉、痢疾、大小便、厥證、癩狂、怔帥驚悸、腰腿肩臂手足疼痛、心腹痛、麻木、脅痛、濁淋等二十二門,涉及男科遺精、滑精、淋、濁、陽強、陽痿、腎子痛、偏墜等病種。另外,本書還收錄了雜方、小兒科、女科等內容。
本書共8卷,每卷1門,分為提綱門、內因門、外體門、上竅門、胸膈門、腹脅門、腰膝門、下竅門8類,每門羅列相應的若干病證。每病證之下按大意、內外因、外候、脈法、治法、用藥、選方排列分別論述,其內容包括內科各種病證及部分五官疾患。
本書從方劑命名切入,全面詳盡地介紹了各種傳統中醫方劑的出處、組成、功效和主治疾病等內容,并附帶豐富的臨床醫案和加減應用,部分方劑還附有方歌。通過深入解讀每一種常用方劑,讀者可以了解到方劑的歷史淵源以及方劑中所包含的各種中藥成分,對方劑的功效和應用有更清晰的認識。本書提供了一條通往中醫藥世界的精彩之路。無論是對于初學者還是專業人士,都能從中受益,這本書將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中醫方劑并有效運用于實際臨床中,為患者提供更好的中醫醫療服務。
《串雅內外編》,為中國民間走方醫亦稱串醫、鈴醫)醫療經驗匯編,趙學敏纂輯,吳庚生補注。作者記錄了走方醫口授醫技,廣摭民間治療經驗,并結合自己豐富的醫藥知識與臨床經驗,“刪其眩異繁縟,參以秘笈所藏,歸之雅正,勒為成書”。共編為《串雅內編》4卷、《串雅外編》4卷!洞艃染帯方榻B了“頂、串、截”三大法以及某些單方!洞磐饩帯穭t分“禁方”符咒之類)、“選元”各種急癥搶救法)、“藥外”非藥物療法)、“制品”“醫外”等類。
全書共分為醫家小傳、術業精粹、醫學講義、醫案采菁、驗方擷英、用藥一得、診余醫話、薪火相傳、年譜大事九大部分,結合多幅珍貴圖片,既立體地展現了何竹林多彩的從業經歷,又翔實地記錄了其業醫多年積累的寶貴經驗,精要易覽、實用性強。在提高中醫同道的診療技術,啟迪其進步學思,提升醫德修養諸方面,皆有極強的參照意義和指導作用。
本書從中國漢唐之間生育文化入手,介紹當時求子、懷胎、分娩的方法,乃至避孕、墮胎的手段,藉由重建各種醫方及其論述,闡明中國婦科醫學逐漸成熟的過程。接著,以乳母與產婆為范例,進一步探討女性作為照顧者,乃至醫療者時,所面臨的待遇、評價與挑戰。最終,期望在今天,從性別的角度,重新回顧女性參與生老病死的歷史。本書對中國醫療史、女性身體史研究皆有重要的開創性意義。
《幼幼集成》由清代陳復正編撰,刊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全書共6卷。卷一論述兒科中關于指紋、脈法及保產、調護、變蒸等內容;卷二-四為兒科主要疾病及雜證、瘡瘍的辨證施治;卷五-六介紹經陳氏增刪的《萬氏痘麻》歌賦170余首,附方130余首。
本書選取不同時期的本草經典著作, 即《神農本草經》《炮炙大法》《本草備要》3本本草古籍原文, 帶領讀者沿著本草學的發生發展脈絡, 追本溯源, 了解中藥藥性、功用、炮制等方面的知識, 讓讀者于臨證使用中藥時能更為得心應手。
本書深入挖掘我國古代醫藥學家在黃芪藥性及臨床應用方面取得的、散在于各種本草典籍的寶貴經驗,回顧和總結了現代醫藥工作者對黃芪的研究與開發所取得的成果;同時,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開展創新性研究,并將種植生產基地選種育種、栽培技術、規范化生產等實踐經驗進行整理。
全國名老中醫探歷圣之源,綜諸家之得,學驗俱豐,拘古但不泥古,常用方、經驗方創新多,臨證常能力挽沉疴。為了繼承、發展和弘揚全國名老中醫治療腫瘤的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本書精選學術期刊網發表的相關論文,客觀地保持了學術論文的科學性、權威性、先進性和臨床實用性,以病名為綱,方論為目,依次梳理,便于檢索,希望能為廣大臨床醫師、科研工作者和醫學愛好者提供閱讀、借鑒的系統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