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有四個模塊,模塊一為豬生產基礎,下設豬場建設與養豬設備選用、豬的飼料、豬的經濟類型及品種識、豬舍環境控制四個項目,各項目設置了豬對環境條件的要求、豬場常用的飼料原料、豬常見品種的評價與選擇、豬舍環境控制等十三個任務;模塊二為豬生產,下設豬的繁殖技術、種豬生產、仔豬的飼養管理、和肉豬生產四個項目,各項目設置了豬的配種技、種公豬飼養管理、空懷母豬飼養管理技術、哺乳仔豬飼養管理、生長肥育豬飼養管理的主要措施等十四個任務;模塊三為豬場生物安全,下設豬場生物安全體系、豬場科學消毒、豬群免疫接種三個項
本教材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基本技能訓練,將畜牧獸醫專業的飼料營養方面的崗位能力需求的相關要求融入其中;在對畜禽生產、飼料生產過程的崗位工作任務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將動物營養與飼料的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教學分析,按照認知規律、同質化原則,以職業能力訓練項目為驅動,進行歸類和學習情境(任務)設計,劃分為六大學習情境。每個學習情境下設若干個學習任務。每個學習任務都是若干個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學習情景,要求全部在實訓室、飼料廠、養殖場實施。對教材中重點難點知識部分和實訓項目配備了視頻、動畫等數字資
基層畜牧站和畜禽規模養殖場是動物疫病防控的兩個最基本最關鍵的環節,為了更好開展針對性的技術知道服務,促進動物免疫管理等工作措施得到有效的落實,保障畜禽健康生產和畜禽產品質量安全,我們組織部分基層獸醫和養殖者,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編寫本書。該手冊內容主要包括街鎮畜牧獸醫站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總體要求、各功能區基本要求、畜禽規模養殖場相關制度和記錄表以及相關附件等四個部分,通俗易懂,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是一本基層工作指導用書。
本書介紹了田間試驗的有關概念、設計原理、常用的設計方法與實施步驟;介紹了試驗資料的整理、基本特征數、概率及其分布,以及統計假設檢驗的基本方法;介紹了單因素與多因素試驗結果的方差分析及雙變數的直線回歸與相關分析方法的應用。
本書系統闡明紅壤坡地氮素侵蝕流失、滲漏淋失、氨揮發和氮氧化物排放過程,深入探究紅壤坡地氮素損失過程規律及作用機理,定量解析氮素主要損失途徑對紅壤坡地氮素損失的貢獻,全面評估紅壤坡地氮素損失及其對環境影響,提出權衡徑流流失與氣態排放的紅壤坡地氮素損失水土保持調控對策與建議,為我省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維系鄱陽湖“一湖清水”和紅壤區坡地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依據和理論支撐。
全書共分8章,內容涉及不同生境土壤樣品的采集和制備、基本的土壤物理、土壤化學及土壤生物化學性質等的實驗測定方法等27個實驗項目,以及野外土壤剖面觀察和診斷技術。針對每個實驗項目,在方法上除了描述常規的實驗方法,還介紹和推薦了一些最新的實驗技術和分析測試手段;在內容方面,設計了注意事項、實驗數據記錄和計算、思考題等,附錄中還給出了數據處理和統計的方法。本書適用于生態學、環境科學、地學、農學、林學類專業的本科生,也可供相關科研人員參考。
本書是亞熱帶森林木質殘體分解影響機制研究成果的集成。本書主要涉及亞熱帶森林木質殘體分解特征,二氧化碳釋放特征,分解過程中養分元素釋放特征,微生物群落組成和分解調控機制,氣候變化對木質殘體分解的影響,木質殘體分解對土壤碳、氮、磷等大量元素的影響及生態代謝理論在木質殘體分解研究中的應用等內容。
本書以紙坊溝小流域、黃土高原和中國東部水蝕區為研究對象。在紙坊溝小流域坡面頂部、坡面上部、坡面中部、坡面下部、切溝溝底和溝谷底部這六種地貌單元上布設18個采樣點,每個采樣點三個重復,共采集540個土樣;在黃土高原選擇一條長508km的樣線,布設7個采樣點,在每個采樣點采集農地、草地和林地三種典型十地利用類型的土樣樣品,共采集630個土樣;在東部水蝕區依據土壤類型和土壤質地共布設36個采樣點,采集36個采樣點的擾動土,在每個采樣點采集擾動土(代表新耕坡耕地),自然風于后制作了1620個擾
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給我國糧食供給保障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挑戰。本書以水稻為案例,就農業應對長期氣候變化和極端災害的風險管理開展跨學科交叉實證研究,通過定量分析不同主體應對氣候變化采取的管理和投資措施,以及措施采用的影響因素和實施效果,以增進我們對農業氣候和極端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的認知。
本書系統介紹動物源細菌中主要病原菌及其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本書強調了抗菌藥物使用導致動物源細菌耐藥性產生和傳播的公共衛生意義;闡述了動物源細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機制,細菌的可移動遺傳元件及其他載體在耐藥性傳播中的作用,突出了基因組測序、多組學等用于細菌耐藥性表型和基因研究的新技術;對常見動物源細菌病從病原學、流行病學、公共衛生意義、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防治措施等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在細菌耐藥性防控原則、監測平臺、新型靶向藥物、細菌疫苗和抗生素替代品研發等方面,闡述了政策、技術方法和未來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