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把唯物主義歷史觀置放到西方近代歷史哲學、現代歷史哲學與后現代歷史哲學這樣一個廣闊的理論背景中,重新審視、重新闡釋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性質、內容和功能,明確提出:唯物主義歷史觀就是馬克思的歷史哲學,是說明人類歷史的唯物主義哲學;馬克思創立唯物主義歷史觀之初,重在探討歷史本身的運動規律這一歷史本體論的問題,而對如何認識歷史運動這一歷史認識論的問題只是有所論述,但未充分展開、詳盡論述,因此,唯物主義歷史觀具有凝重的歷史本體論色彩,歷史認識論只是以胚胎、萌芽的形式存在于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經典形態中;
西方實踐哲學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領域,至今未能確定一個規范性內容。本書致力于對西方實踐哲學傳統進行梳理,對實踐哲學的內涵進行澄清,以期形成一個規范性的、清晰的形象。書中對傳統實踐哲學的前提進行了批判,重建了理論、實踐和制作的關系,為重建馬克思實踐哲學提供了前提條件;通過深入研究,提出馬克思的實踐哲學是一種勞動-社會的實踐哲學。本書進一步研究了現代西方實踐哲學的兩位主要代表人物,阿倫特和哈貝馬斯的實踐哲學思想,回應了他們對馬克思以勞動代替實踐、以社會代替政治的詰難。
本書是叔本華的主要哲學著作,第一卷分為五個部分:一是“世界作為表象初論”,主要研究服從充足根據律的表象、經驗和科學的客體,它們構成了一個表象的世界;二是“世界作為意欲初論”,主要研究意欲的客體化,它構成了一個意欲的世界;三是“世界作為表象再論”,內容是關于理念和藝術的客體,它構成了一個理念的世界;四是“世界作為意欲再論”,主要研究生命意欲的肯定和否定,它構成了一個倫理的世界;五是附錄,康德哲學批判。第2卷是對第1卷前四部分內容的補充,分50章。
對資本主義的考察和分析,一直是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學科的重要內容。本書以歐美左翼學者的資本主義批判為切入點,以時間為主線,在對早期批判思潮以及馬克思、恩格斯、第二國際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進行概述的基礎上,深入探討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以來歐美左翼學者圍繞全球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危機、資本主義逆全球化三個主題展開的批判。從歐美左翼學者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的演進中,本書試圖探析這一批判理論所具有的價值與局限,探尋資本主義向何處去,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向何處去。
因果性是科學中一個基本概念之一,在一定的意義上說,科學的目標就是尋求實證的因果知識。除哲學外,在經典力學、統計力學、量子力學、時空理論、生物學乃至社會科學等領域就自然地出現了對因果性的理論思考。哲學家大多肯定因果性概念和因果律在數理自然科學中的地位。本書以社會科學哲學中的可操控性理論和機制論的對立和互補理論為主線,從證據理論的角度分析兩者在因果性問題上的融貫,以概率論為基礎探討推進因果推理的路徑,并在因果建模的實踐中深化對因果性概念的理解。書稿具一定的科學價值和哲學意義。
《價值多元時代的價值共識達成研究》(書稿)是基于博士論文《價值共識何以可能》基礎上經過修改完善而編輯整理的書稿,是近五年來對價值哲學研究的心得。價值問題是人們關注和探討較多的話題,是解決政治、經濟、文化等問題繞不開的問題,而價值本身也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需要進行深入論證分析。價值共識是時代和社會發展中各方的重要關切,本質上要解決的是主體間的利益交往問題,是和主體的利益需要直接相關的。主體的目的、需要、欲望、情感、能力等因素是其內在影響因素,而主體又包含著個體、共同體和類等不同層次。要協調
同樣一份工作,為什么別人只用1個小時,你卻要用兩個小時? 同樣是工作8小時,為什么別人每天正常下班,你卻總是挑燈夜戰? 因為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低效的工作方法!不經思考的工作只會讓我們奔波忙碌,其本質是“以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情”。如何從偽勤奮走向真高效?關鍵在于《高效賦能》中的8大高效習慣。 本·伊利亞曾在全世界上大的科技公司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為目的,他在《高效賦能》給出24條高能工作技巧,比如:使用“語句救生艇”為我們捕獲可靠、有效信息;依靠任務
本書是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開創之作,阿多諾于1944年在在美國流亡期間開始寫作本書,并于1949年完成,1951年出版。
源于作者自身“受損的生活”(他是被法西斯主義迫害流亡的知識分子之一),阿多諾以一種獨特而具有發散性的文字,展示了日常行為中最微小的變化與20世紀最災難性的事件之間的關系。他認為,美好、誠實的生活不再可能,因為人們生活在一個“不人道的社會”。通過敏銳的社會觀察,阿多諾提供了他對從日常經驗到晚期工業社會種種現象豐富的思想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