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進入深度、重度發展階段,養老需求的社會性與緊迫性使得養老問題逐漸成為政府責任保障范疇內的核心命題。本書稿從實然角度切入,對政府在養老責任中實際發生的行為進行規律性探知和總結,以需求溢出理論為基礎,構建政府養老責任的維度模型,將政府的養老責任實質上可以具象為政府在三個維度上對養老公共事務的解決效果,即政府負責哪些養老需求問題的解決(即政府管得多廣多寬,屬于治理廣度維度);政府解決到什么程度(即政府管的多深,屬于治理深度維度);政府如何解決這些養老需求問題(即政府依靠什么來管,屬于治理
作為應對復雜性和棘手公共問題有效手段的政府跨部門協同治理被世界各國政府廣泛使用。然而,在政府跨部門協同治理實踐中,政府跨部門協同治理績效不高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書在梳理政府績效損失的基礎上,進一步界定了政府跨部門協同績效損失,并在參照理論的指引下建構了政府跨部門協同績效損失產生過程,影響因素和發生機理的理論模型,然后運用行為經濟學的理論分析了政府跨部門協同績效損失發生機理,拓展行為公共管理的應用,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替代科層制績效生產模式的政府協同績效生產模式的內容和對策。
全面開啟的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要求進一步創新社會治理,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本書致力于有機結合理論、歷史和實踐三個維度,深入揭示中國社會治理演進的歷史脈絡和內在邏輯,進而厘清社會治理在新發展階段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嘗試提出創新社會治理的思路和對策。其中,前五章側重闡發基礎理論問題,包括社會治理的基本概念、內容主題、目標任務、本質要求、歷史脈絡、道路選擇、工作路徑等;后四章則選取當前中國社會治理創新中的四個重大問題,即信訪、群體性事件、社區建設和大數據治理進行專題研究。讓歷史照進現實、為政策厚植理論
本書針對轉型期我國社會的發展趨向、社會政策執行中呈現的新變化,回顧我國社會政策體系的發展歷程,解析我國社會政策執行的基本情況。 基于央地關系與分權視角,本書對轉型期中國社會政策執行的模式進行系統闡釋,并結合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社會政策的執行案例進行驗證。結果說明,在政策執行過程中,需要通過政策執行轉換糾偏,并不斷靠近政策目標;社會政策執行轉換是我國各級地方政府進行政策創新、實現政策目標的重要方式。
《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2023)》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關于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精神及其要求,持續完善“中國法治政府評估指標體系”,以解決法治政府建設中的具體問題作為實踐導向,指標化、數據化、動態化地呈現了當前法治政府建設的基本面貌。 本項目由著名法學家馬懷德教授領銜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專家團隊傾力打造。迄今已經陸續發布了《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2013)》《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2014)》《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2015)》《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2016)》《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
廣泛、深入地開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本書以河南、安徽、江浙等地大中小型城市的實地調研為依據,系統考察和總結這些地方居家社區養老的發展現狀、主要做法和基本經驗,分析和思考其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此外,本書還從社會支持的理論視角出發,針對在積極老齡化社會建設中如何體現老齡價值、擴大為老社會支持、破解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發展難題、建立和完善居家社區養老社會支持體系等熱點問題,從學術上進行初步探討。
本書從制度層面,討論了南宋館閣的歷史沿革及館職設置,館職選任和作為初級館職的正字、校書郎召試除職狀況,呈現了南宋館閣圖書之府的重建過程與策略功效;以詳實的數據論證南宋館閣的育才功能,揭示了南宋館閣文人與國家科舉之諸種關系。比較論述了兩宋館閣制度的繼承與差異;從文學層面,重點考察了南宋館閣策論的要求和對策實狀,以及對南宋社會風氣的影響。本書的研究,揭示了即便在半壁河山、軍事壓力激增、民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南宋館閣選拔仍任用了大批優秀人才,對南宋政治、文化、文學的貢獻依然不容小覷。
這是一本寫給孩子的古人生活細節大百科。本書共有19個主題,92個古人的生活細節,涵蓋古人的衣、食、住、行、娛樂、工作、教育、社交等方面。讓孩子通過古人日常生活中具體可感的各個方面,見微知著,認知歷史,掌握歷史知識。本書用孩子讀得懂的文字、富有趣味的插圖,介紹古人的日常生活,滿足孩子對古人的好奇心。通過這本書,孩子能明白:古代的學校是誰建的?古人如何踢足球?古人如何應對疫情?古代也有銀行嗎?古代也有報紙嗎?……
作者引出“軍閥主義”的概念,并沿用C.M.威爾伯關于“軍閥主義”是“一種有組織的政治體系,其中武力通常是權力分配和制定政策的決定因素”的定義。這樣,軍閥政治統治時期的社會關系,以及由這種關系所形成的政治系統,就成為作者主要關注的對象了。換言之,對個別具體的軍閥的政治行為進行描述,并不是(或并不僅僅是)本書的研究要旨,而是通過“角色”的分類,然后加以系統分析的方式,從而凸顯歷史描述與政治分析的最佳結合點。用作者自己的話說就是,本書的研究路徑是“避免對角色作出評價”,而重點在于對體制進行分析。
本書從北京史的角度對士大夫階層進行了全面的剖析,從先秦至清末,作者以全面、獨特的角度解讀了北京士大夫階層的發展軌跡和變化特征,并擇取清末七位比較典型的人士進行了重點剖析,講述了他們在時代背景下的人生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