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系統研究新質生產力的學術著作。本書從生產力要素的躍升和發展新動能兩個方面把握新科技和產業革命背景下產生的新質生產力。根據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和要求闡述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動能作用。研究新科技產生的科技生產力、新能源產生的綠色生產力、數字經濟產生的數字生產力、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本書根據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和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要求,分別闡述了適應和促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生產關系,涉及創新機制、金融支持、人才支撐等方面。本書
本書關注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留守兒童,材料來源于申請人在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留守經歷的長期影響、作用機制與對策研究”過程中對137個曾為留守兒童的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成年人的深入訪談。書稿一方面從主位視角全方位地展示留守兒童們的生活現實,與全社會分享他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及回溯性思考;另一方面,書稿也借助質性分析軟件Nvivo進行信息編碼,從客位視角做了關聯分析、問題概括與對策探討。*從材料角度看,本書立體而生動地展現和刻畫了個體“成為留守兒童”的原因、過程與長期影響,對于
近年來,美國最貧困的社區經歷了巨變。最明顯的一點是,許多曾被忽視的社區與空間如今部署了大量警力。據信,這不僅是為了維護治安,更是為了將流離失所、沒有工作、飽受成癮和身心疾病困擾的人們引回正途。不過,在洛杉磯貧民區的居民看來,這種懷有真誠和善意的政策將他們推入了更深的困境。他們不斷因為在人行道上坐臥、不按規矩橫穿馬路等輕罪被截停、搜查,甚至逮捕,被要求參加巨型庇護所的矯正項目,以至于失去本就不安穩的工作和住所。貧窮本身似乎就會招致更多的定罪。這樣的困局何以形成?為了尋找答案,社會學家福雷
《大明律》頒布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共四百六十條,分為七篇、三十門,它上承《唐律》,下啟清律,是一部我國古代法典沿革史上革故鼎新的法典,它的內容和立法技術既融合了歷代律典的成就,又為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進行了調整,是研究明代國家、社會、經濟、文化、軍事、教育等各方面的重要文獻。 本次收入“三全”的《大明律》,約請專業研究者進行注釋、翻譯,以明萬歷七年(1579)張鹵校刊《皇明制書》中所收《大明律》為工作底本,參校隆慶元年(1567)陳省校刊《大明律例》、萬歷十三年(1585)舒化
量刑證明直接關乎量刑適用的規范化建設,通過量刑證明的邏輯范疇界定,定罪與量刑證明的理論關系梳理,形成了量刑證明與定罪證明一分為二的理論體系關系。借鑒域外英、美國家定罪與量刑二分式的證明結構關系,形成量刑證明的特殊理論規則體系。因應我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背景,構建庭審實質化的量刑證明是時代要求,分別從量刑證明對象的層次多元性、證明模式的嚴格與自由的選擇性、證明規則的特殊性、證明責任選擇的單向性與多向性以及證明標準的多元層次性五個方面展開基礎理論研究,初步形成我國量刑證明的理論體系。
本書旨在使讀者對法國外交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它不僅是一本“資料集”,更是一本“史料學”著作。本書編譯了1958年6月到1960年12月的部分法國外交檔案,共180件,以反映戴高樂第二次執政以來法國外交的開展情況。
本書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科法學,展示了在過去20年的時間里,作者對社科法學從追隨到反思再到自覺的過程,由此形成了對社科法學的系統性思考。本書著力對法律的社會科學、法律中的社會科學、法學的知識社會學三種知識類型進行研究,采取總分模式,共分為四編。第一編“法社會科學的格局流變”是總論,其他三編是分論,構成了本書的核心。其中,第二編“法社會科學的研究范式”和第三編“法律中的社會科學運用”分別關注法律研究與運用的社會科學討論,第四編“法學的社會科學反思”則聚焦法學知識的社會科學討論。 本書力求將法社會學迭
本書是一部針對法律人類學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的入門指南。在法律人類學逐漸受到重視的今天,“什么是法律人類學”也就成了所有想要了解法律人類學的人首先要關注的問題。為了更好地回答這一問題,本書共分為六個專題,分別是“為什么要學習法律人類學方法”“什么是法律民族志”“什么是田野調查”“什么是擴展個案”“什么是日常個案”“從田野調查到法律民族志”。 這些專題,雖然名義上圍繞著“方法”而展開,但卻涵蓋了學科性質、發展脈絡、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基本觀點以及如何適用于當前中國本土法治實踐等中外法律人類學的基礎問
在大數據時代,數字技術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數字法學是現代法學適應數字時代變革發展的轉型升級。在數字法學的理論背景下,大數據時代的證據法變革,將在數字四元世界中整合證據法學等哲學社會科學,以大數據數字技術為支持,實現“數字證據法”的方法論與知識體系。具體來看,“數字證據法”主要有兩種推進路徑:一是傳統線下證據及其制度的變革進路;二是新興線上證據及其制度的變革進路。前者主要強調的是傳統線下證據、制度及其規則的大數據分析與數字化、電子化進路,如本書所研究的對傳統人證的大數據分析
本書實例代表了課題組成員對全國各地法治一體建設典型實踐探索樣本的深度觀察和理論思考。這些來自實踐的制度創新,涵蓋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營商環境優化、基層協商民主治理、普法責任制、行政應訴、濫訴治理、行政爭議協調化解等諸多領域,是一幅生動的法治一體建設實踐畫卷。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堅持回顧歷史、觀照現實與展望未來相結合的原則,力圖在制度的生長軌跡、功能闡釋和發展完善中更好助力法治一體建設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