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統梳理了嚴復在近現代倫理轉型中的具體貢獻,包括“天演”“國群”“民族自由”等理念激發的中國近現代新倫理思想。通過“嚴復倫理思想的時代特征”“天演論:新倫理建構的基石”“自強保種:近代‘民族’觀念下的倫理轉型”“自由:近代倫理的核心價值”“個體自由與民族解放的倫理抉擇”等章節的論述,認為嚴復從中國近代社會的實際情況出發,推動了中國近代倫理的轉型,成為中國新倫理的基石,調和了民族獨立與個體自由倫理觀念之間的矛盾,審時度勢地提出“國群自由”優先,以實現國家富強為最高倫理目標。
本書以現代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為中心,在現代中國思想發展的脈絡下,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起源與發展進行深入剖析,闡明中國傳統思想在現代遇到的困境,作為馬克思主義是如何解決這種困境,知識分子又是如何評價馬克思主義的這種價值與意義。本書在豐富翔實的文獻資料基礎上,運用思想史與社會史相結合、思想史與學術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探討了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源流及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三個歷史階段;論述了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性質、特點;具體分析了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哲
本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4月2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建構中國自主的哲學知識體系”主題,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等學科為基礎,協同科學技術哲學、邏輯學、美學、政治哲學、管理哲學等學科集體攻關,深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研究,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基于不斷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回應社會發展、實踐探索、歷史前進對當
本書為四川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組織編纂的學術論文集,以儒家哲學方向為研究中心,包括“理學專區”“專題討論”“文獻整理”“學術論文”“實體教學”等部分,收錄的主要文章有《有“我”的人性論——理解孟子性本善論的一個思想視角》《論“〈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以〈樂記?賓牟賈〉篇為中心》《近年來講習〈論語?學而〉與〈集注〉相出入處》《誠:作為一種中國觀念》《朱子論天地之心》《生死一道——《論語》中的生命觀》等。
本書通過對“事”的多維度考察,展示了把握現實存在的獨特進路,在揚棄思辨的形而上學和形式的形而上學的同時,也使以真實存在為指向的形而上學在新的形態中得到延續。從總體上看,本書可以視為建構中國自主的哲學知識體系的具體嘗試。
《有(與)存在:比較哲學視野中的中國“形而上”問題》發端于一個欲在漢語中說清海德格爾所論述的“Sein”之意義的沖動。海德格爾的思想即圍繞這一在漢語中如今大多被譯為“存在”的詞展開。 本書以現象學的哲學方法來重讀中國哲學中的“有”與“無”“道”等核心觀念,如此則使對中國哲學的解釋重新充滿新的活力與創造力,并同時呈現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各自的思想脈絡。全書分兩個部分:上編從被翻譯的“存在”回到漢語的“有”與“無”,下編在對于漢語的“有”的這一獨特現象的思考推動下重讀《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等重要
《中國早期思想史與文獻研究》是關于中國早期思想史及相關文獻研究的論文集,共三十二篇。其中與《論語》相關者六篇,與《周易》相關者四篇,與《尚書》相關者四篇,與《老子》相關者三篇,與《禮記》相關者五篇,與《孟子》相關者四篇,與《荀子》相關者六篇。主要是通過文字、音韻、訓詁等小學手段,考證、解決思想史上的重要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廓清思想史上許多后人疊加的誤說。本書特色為:由小學切入,以解決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值得古典文獻研究者、思想史研究者、出土文獻研究者、普通文史愛好者、大專院校文史哲專業的本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