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為四篇,主要從穴位貼敷療法的歷史源流、中醫藥理論依據、適應范圍、常用藥物和穴位以及常見疾病的辨證和貼敷、飲食起居的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整理和總結。中,在適應范圍方面,將季節、體質和病癥的應用做了簡要介紹,旨在為臨床提供新的思路。在常見疾病的辨證論治方面,將臨床病例進行診治思路的分析,使穴位貼敷的治療思路更加直觀和深刻。
耳穴療法是針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有適應證廣泛、簡便易行、療效肯定等特點。全書共分四章,第一章為總論,介紹耳穴療法的發展簡史、耳穴的分布、名稱、主治及診斷作用;第二章主要介紹耳穴療法的操作,包括針刺、艾灸、貼壓、放血、按摩等多種不同的療法;第三章簡要闡述耳穴選穴處方原則;第四章則列舉內、婦、兒等各科病證的耳穴治療方法。本書在第一版的基礎上進行修訂,刪除目前臨床耳穴療法使用較少的病證,結合近幾年臨床實際運用更新部分病證的醫案。
耳穴是耳郭上反應機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特定部位,診斷和治療疾病的特定點,是體內氣血輸注的部位之一。中醫學認為,人體罹患疾病往往會在耳廓上的相關穴區出現反應,刺激這些相應的反應點及穴位,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這些反應點及穴位就是耳穴根據其反應特性和檢測方法的不同,可將其稱為敏感點、反射點、陽性點、壓痛點、低電阻點、良導點、著色點、治療點等。本書耳穴療法從基礎篇而學的理論知識到耳穴的常見的穴位的診斷和臨床各科而學優勢病種的治療,以圖文的形式形象的介紹和指導廣大中醫藥愛好者和中醫醫生開展中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介紹小兒推拿的特點、操作方法及臨床應用。上篇介紹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及小兒推拿注意事項。中篇對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與穴位做具體闡述,小兒推拿是通過不同的手法作用于相對應的穴位,調節機體臟腑功能,補虛瀉實,使異常的身體功能恢復到正常的生理狀態,從而起到治療及保健的作用。下篇著重介紹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小兒常見病的推拿治療。
本書主要面向基層醫務工作者,系統、全面的介紹了針刀醫學的基礎知識和針刀臨床優勢病種的治療方案。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為基礎篇,主要介紹了針刀簡史、理論基礎和療效機制。中篇為操作篇,主要介紹了的針刀操作相關的基礎知識和異常情況的處理。下篇為臨床篇,主要以針刀臨床的優勢病種為主線,每種疾病按照概述、應用解剖、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診斷依據、針刀治療、手法治療、康復訓練、注意事項等項目進行論述。
本書是一部集成了張燕林先生多年臨床經驗的推拿學著作。書中提出“治療前應注重手法診察,治療時應注重調理氣機”這一核心學術觀點,并貫穿始終。本書詳細介紹了診察和治療時手法操作的要點,并按病種分類收錄了常見傷科疾病、內科疾病和婦、兒、耳鼻喉科疾病的手法診療流程,以便于臨床工作中查閱,值得廣大醫學從業者借鑒和參考。
本書共分為三章,第一章闡述了中醫藥適宜技術的理論基礎,包括藏象理論、經絡腧穴理論和氣血津液理論;第二章介紹了傳統中醫藥適宜技術,包括針法、灸法、拔罐、推拿、中藥貼敷等;第三章介紹中醫藥適宜技術在臨床的實際應用。
本教材是科學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規劃教材之一,分為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16 章,主要介紹中醫皮膚病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尤其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內容包括中醫皮膚病學的起源與發展;皮膚疾病中醫辨證體系;流行病學及循證醫學、分子生物學技術、醫學免疫學技術、模式動物學技術在中醫皮膚疾病研究中的應用;皮膚疾病的臨床藥理學研究、倫理學知識;科研項目申請的方法、科研論文撰寫規范;皮膚疾病中醫“證”研究思路與方法;中藥外治法、中醫非藥物療法、中成藥辨證在皮膚疾病中的應用。各論14 章,
本書首先系統地闡述了中醫內科的基礎理論知識;然后重點介紹了臨床常見病證的辨證診療,包括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與鑒別診斷、辨證論治、康復,以及預后轉歸等方面。本書結構層次清晰、資料新穎、內容豐富,緊密結合臨床實踐的實用性,把握學科進展和診治水平的先進性。本書可供中醫各科的臨床醫師及從事中醫教學、科研的工作者參考,也可作為中醫院校學生初進臨床的參考書,對臨床醫師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本書重點講述了骨科常見病的診治,內容包括骨科學基礎知識、骨科常見病、中醫骨傷等,涵蓋疾病的生理、病理、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輔助檢查方法、診斷標準、鑒別診斷方法、治療方法等內容。本書涵蓋面廣,且編者在編撰內容時,認為患者采用中西醫互補的方式,以技術為基礎、功能為目標,更能使患者獲得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復,減少并防治并發癥。本書可作為基層醫院醫師的常備用書,且對大中型醫院實習醫師、住院醫師培養臨床思維,提高處理骨科疾病的能力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