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是繼承發揚中醫藥,提高中醫師臨床水平的重要舉措。《中醫風濕病醫案醫話》一書匯集整理了江淮名醫黃傳兵老中醫的主要學術思想和臨床診療特色。書中對臨床常見的風濕類疾病的診斷、治療、組方用藥進行了詳細的敘述,并附方解和顯效醫案,全面實錄了作者對于該類疾病的中醫辨證診療思路和用藥特色。全書理論與實踐并重,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中西互參,特色鮮明。
總結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是繼承發揚中醫藥,提高中醫師臨床水平的重要舉措。《診余心匯——內分泌疾病中醫診治十二講》一書匯集整理了江淮名醫方朝暉老中醫的主要學術思想和臨床診療特色。書中對臨床常見的內分泌類疾病的診斷、治療、組方用藥進行了詳細的敘述,并附方解和顯效醫案,全面實錄了作者對于該類疾病的中醫辨證診療思路和用藥特色。
本書選擇50首經典名方,以名家醫案為先導,在分析醫案的基礎上解讀方劑。本書對方劑的解讀注重組方結構和立法之間的關系,注重方劑適應證與方劑結構之間的關系,注重同類處方之間的細微差別,包括類方比較,后附學習啟示、創方者的背景資料等相關知識,幫助讀者深入感悟中醫思維,準確理解方證。
本書按照中醫學的課程體系分為6章,依次從中醫的基本理論、病因病機、診法、辨證、常用中藥、方劑的組成運用、臨床疾病的診治等方面進行敘述。第一章介紹中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第二章中醫診斷基礎,介紹中醫診察病情、判斷病種、辨別證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方法。第三章中藥功效與辨識,對中藥的炮制、藥性、配伍等知識進行簡介,并詳細介紹了各類藥物與常用中藥的特性。第四章中醫方劑,從方劑的分類、組成與變化、劑型與使用以及21類常用方劑的組成、用法、功用、方解、運用、方歌進行介紹。第五章中醫臨
本書主要由養生篇和針灸篇組成。養生篇介紹了氣虛體質、氣郁體質、陽虛體質、陰虛體質、濕熱體質、痰濕體質、瘀血體質、特稟體質和平和體質九種體質類型,從主要表現、成因、易感疾病及養生原則四個方面詳細論述。研讀此書,有助于深入了解和辨識自身的體質類型,并通過學習書中闡述的養生原則與方法,達到保健防病的目的。針灸篇主要介紹了十四經脈的常用腧穴以及一些針刺和艾灸方法與注意事項等。讀者可以通過學習這些針灸知識,了解針灸治療疾病的常用穴位和注意事項,從而積極調理身體。本書適合廣大養生愛好者閱讀。
《難經》是中醫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性經典著作之一,全書以問答釋難的形式討論了81個問題,以闡明《內經》及先秦醫籍的要言大義為主旨,所述內容以基礎理論為主,包括了脈學、經絡、藏象、疾病、腧穴、針法等六部分。對于許多問題的闡述,發《內經》之未發,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臨床意義。然而由于成書時代久遠,文辭古奧艱澀,給該書的研習與應用增加了諸多困難。本書緊扣81篇原文的宏旨大義,分清內容的輕重主次,運用簡潔明快的語言,逐篇進行了扼要的注釋和語譯,對每段原文的含義予以導引解讀,暢明其要言大意。
本書對《傷寒論》原文進行了系統的解讀,內容包括原文、注釋、提要、簡釋、按語、方歌等。其中必要的校勘加于原文括號內;原文中具有特定含義的字詞、術語等內容,在注釋中做了相應的解釋及注音;提要提煉了原文內容之要點;簡釋集古今注家注釋之精華,對原文加以注解;按語進一步闡釋了對原文和簡釋的思考;方歌涵蓋了本書的重點方劑。
《金匱翼》為清代名醫尤怡所撰,是補充其《金匱要略心典》之不足而作,故稱為《金匱翼》。全書8卷,列證48種,每證先述統論,次列證候治法,以法類方,薈萃各家之說,又參以個人臨證見解,內容較為全面,對中醫內科臨床醫生臨證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本書稿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書稿中簡稱為慢病)的防治為主體,以筆者的臨診心得體悟為補充,梳理了現代疾病譜中常見的慢性疾病。全書分為上、下2篇,共8章。上篇為常見慢病實踐,內容涵蓋了4大類26種疾病,均選自筆者臨證中療效確切、體悟深刻的疾病醫案,包括完整的臨診記錄、中醫診療與辨治思路分析,部分醫案還配有常用驗方的解讀,幫助讀者對這些疾病的診治有全面且盡可能深入的了解;下篇為常見慢病診療心法,以筆者對各類慢病的防治理念為主要內容,包括對疾病自身的新認知、對診療方法的探索與思考,以及在安全用藥方面
本叢書遴選歷代名醫與脈學相關的名著,共分為《脈經》《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癥因脈治》《脈訣指掌病式圖說》《方氏脈癥正宗》《脈理存真》《賴氏脈案》《脈貫》《脈訣匯辨》《脈經直指》《辨癥玉函脈訣闡微》12個分冊。《脈訣匯辨》為清代李延昰所撰。全書匯輯清初以前歷代脈學之精華,共十卷,包括李氏對于脈學研究的心得、二十八脈、望聞問三診、五運六氣、醫案以及經絡藏象等。全書內容豐富,貼近臨床,為脈學之大成,在中醫脈學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本書參照歷代中醫經典脈學著作,對《脈訣匯辨》原文進行注釋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