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會由愛生恨? 恐怖主義和群體偏見有何共同之處?如何理解歷史上的大屠殺與大規模戰爭?人類內心的“怪物”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控的?我們如何激發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今天的世界仍然充滿暴力、沖突與危險,從個體到集體,從人際沖突到民族仇恨、國家戰爭,在各種形式和規模的沖突與暴力背后,有一個共性的心理認知框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性中的矛盾與沖突。 一代心理學巨匠、世界著名精神病學家阿倫·貝克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一種革命性的洞見。貝克先生站在人類認知發生與發展的視角,探討了憤怒
《人生沒什么不可放下》是一本人生勵志類圖書。在近現代文化史上,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但在個人事業正處于成熟階段的中年,卻選擇遁入空門,最終以一代高僧的形象留在世人的記憶力。本書生動地講述了李叔同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總結其人生哲學,對其藝術成就、治學心得、為人處世、佛系修養等多有所刻畫,呈現給讀者一個智慧、從容的大師形象,讓人從中思考人生的真義。在本書中,作者結合李叔同的人生經歷、其與人交往的事件、其為人處世的故事,向讀者講述了寬廣胸懷、積極追求理
作為20世紀最為杰出的哲學家之一,海德格爾的著作以艱深晦澀聞名于世,理解海德格爾的哲學本身就是一項頗具難度的任務,而如何將存在論以及作為其延伸的詮釋學同認知科學相結合,這無疑具有相當的難度。本書為認知哲學文庫叢書中的一本,以海德格爾存在論哲學為背景,全面考察了作為認知科學哲學基礎的笛卡爾哲學到海德格爾哲學的轉向,將認知科學的相關問題與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哲學相結合,在對認知進行存在論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一條新的并具有可行性的研究路徑——存在論認知,同時探討了將詮釋學同認知研究予以結合的可能性,
本書為認知哲學文庫叢書中的一本,從涌現論的角度研究認知或心智的生成機制。歷史地看,物理現象和心理現象是古老心身問題在認知科學中的新形式,涌現論與哲學、生物學和復雜科學中認知現象相結合,形成了認知涌現論的工作假設、解釋機制等論題,意識問題是認知科學中心身關系的集中反映。本書試圖在認知科學框架內將涌現論運用于意識研究,結合辯證唯物主義、具身認知科學和語境論,提出一種綜合的唯物主義的認知涌現論,為解決心身二元分離問題,統一心理現象和物理現象提供了新思路。本書適合科學哲學、心靈哲學、認知科學和
本書以虛構的河馬先生為主角,講述了患上焦慮癥的河馬先生到醫院看病的故事。通過河馬先生的看病過程,讀者可以詳細地了解到患上焦慮癥后身體有哪些不舒服的表現;焦慮癥究竟是怎樣的疾病;焦慮癥是否能治愈;在和焦慮癥對抗的過程中,我們有哪些自救的方式。本書聚焦心理問題,以動物看病的有趣講述形式搭配生動的圖片,圖文并茂,可讀性強,讓讀者能夠在輕松的約定氛圍中對焦慮癥有一定了解,具有積極意義,有出版價值。
本書闡述了父母有效解決孩子情緒的科學方法,內容包括:影響情緒的因素、矯正孩子的不良情緒、解除學業上的負面情緒、克服人際中的情緒障礙、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等。精準分析日常生活中孩子常見情緒行為的表現及原因,引導父母走進孩子內心,讀懂孩子,理解孩子,傾聽孩子,尊重孩子,直擊養育中“怎么辦”的難題,一次性講解透徹。
人生漫漫長路,行至當下,我們常常回首過往,探尋自己如何走到今日,又不禁遙望未來,思考下一個目標。我們開始明白,時間和選擇都不是無限的,重啟人生也似乎比想象中艱難。在當下這一時刻,我們該如何把握人生第二次行動的寶貴機會呢? 在本書中,莫琳·加夫尼以埃里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為基礎,開創性地拓展了人生的關鍵階段,探索了我們在每個階段的發展任務。重要的是,她告訴我們如何轉變自己的思維,重新掌控生活,活出真正的自我,帶著快樂和目標感面對未來。 無論過去發生了什么,無論處于什么年齡,我們都可以找到更好
約翰·麥克斯韋爾認為,提問對于問題的解決、各類溝通、人的成長尤其是領導者能力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提不出好問題,你就找不到好答案和正確的解決之道。
提問也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問題讓人們開始建立聯系,而好的問題也能直擊對方的靈魂,幫助你發現有價值的想法。
麥克斯韋爾從多個維度闡述了提問的重要性認識,并分享了十個影響他一生的重要問題。
作為一個領導者,麥克斯韋爾問過自己的重要問題涉及個人成長、動機、個人品質、團隊合作
作為長期從事女性心理咨詢工作的醫生,以真摯的情感,敏銳的視角、專業的技巧,撰寫了一個個普通女性所經歷的酸甜苦辣人生故事,本書所涉及的心理咨詢范圍廣泛:對象從青春期、育齡期、孕產期至更老年期;內容從女性情緒管理、人際溝通、個人成長、職業壓力到女性孕育、親子教育;涵蓋當前社會熱點問題:性侵、校園霸凌、高考、不孕不育、二胎三胎生育、產后抑郁癥、疫情危機干預等。作者結合豐富的臨床心理咨詢案例,介紹認知行為療法、精神分析法、臨床催眠療法及藝術表達等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技術和技巧,行文簡潔生動,富于哲
本書共12章,前兩章主要介紹了塔斯廷的成長環境以及其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研究自閉癥的道路的。后面章節主要介紹了塔斯廷的臨床工作和主要思想,她如何在深化克萊因及其追隨者的思想上,對自病癥兒童期精神病與自閉癥的病理結構做出了新的探索,包括自閉癥與智力缺失、精神障礙的不同,自閉癥是涵容不足導致創傷的結果等全新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