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利用田野調查語料及中、俄、日等國文獻資料對我國和俄羅斯境內已知的十余種滿通古斯語的詞綴系統進行共時與歷時研究。采用類型學、形態學、歷史語言學、功能語言學等當代語言學理論和方法分析該語族諸語言的詞綴系統;從音系、語義和句法的角度梳理詞綴系統的形式特點和功能;通過共時描寫和歷時比較,構擬早期滿通古斯語的詞綴系統,勾畫其歷史演變脈絡,為人類學、民族學、認知科學等相關學科提供語言實證材料。為人類學、民族學、認知科學等相關學科提供語言實證材料。
本書為古代漢語學術專著。本書試圖探究古代漢語語法體系的原貌,為避免語法化要素的介入,將研究范圍設定在具有代表古代漢語特性的先秦兩漢時期,從去語法化的角度重新審視古代漢語,注重古代漢語例文本體語法分析,總結并整理各時期的語法變化特征。本書參考傳統的語法體例進行編排,這種編排有助于讀者快速掌握古代漢語語法總體情況。本書共分為四章,第一章為古代漢語語法的構成成分與內容,涵蓋了了古代漢語語法的總體介紹及主要內容;第二章為實詞的分類及用法,涵蓋了各實詞之間的區別以及主要特征;第三章為虛詞的功能,
該書為大學教材。主要針對在校大學生以及其他辯論愛好者,以問題解答方式從三個方面對辯論進行敘述和解析。一是闡述辯論思維的特點及其方式,以及對于我們的思維訓練和人格養成的意義。主要內容有:批判性思維與辯論、非形式邏輯與形式邏輯哲學與論辯等,由此形成創新思維,從而養成獨立人格;二是辯論的歷史演進,分兩條線索敘述,一條是由古希臘到近代歐洲思想界的辯論;一條是中國先秦百家爭鳴延續至今的辯論,由此為讀者展示辯論的過去與現在,以及辯論對社會文明進步的作用;三是辯論操作,這是本書的重點部分,主要內容有
本書是對中國古典文獻符號學研究進行整理的文選。中國是一個符號學思想資源豐富的大國,為展現中國古典文獻的符號學研究的整體發展狀況,并對近代以來中國古代符號思想研究做一宏觀梳理,本書精選了中國學界關于中國古典文獻符號學研究的論文著作二十余篇,我們期望通過文選的方式盡可能展示中國符號學遺產研究的面向,引領來哲作更為深入系統之研究,并由此探究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結構與思維方式、傳播特征。當然,面對海量的中國古典文獻的符號學研究論著,本文選掛一漏萬,在所難免,我們希望通過文選的示范吸引更多的學者參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成果。本書以傳統調查方法為依托,以充分展開會話和采集大量實時錄音為手段,輯錄了湖南省瀏陽市客家方言的大量自然口語語料并加以精選,堅持科學性原則,力求客觀地反映方言會話的原貌,完整呈現其口語特征。本書所用語料來自作者四次實地調查,并通過電話錄音、微信語音通話等方式采集到瀏陽客家方言自然語料,先用國際音標完整地標注方言讀音,在此基礎上再用漢字標出說話的內容。在整理工作基本完成后,又對全部的錄音和書面材料進行了反復細致的比對核實。然后篩查方言詞語,整理出詞目表,
“一帶一路”國際中文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是一個復雜系統工程,因此,本研究引入復雜動態理論的研究方法,基于“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的六大要素,對“一帶一路”中文復合型人才培養問題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考察與透視,最終根據“一帶一路”倡議所涉及的不同層面、不同場域構建出立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首先,宏觀層面人才培養模式。這是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對“一帶一路”倡議相關的動態要素進行分析并建構而成,應對國家頂層戰略方面的人才培養問題;其次,中觀層面的地域化人才培養模式。根據“一帶一路”建設所
本書為國家語委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專項任務《山東農村傳統家居用品詞匯調查與數據庫建設(YB2003C005F)。費縣地處山東省東南部,位于山東方言西區的西魯片,其方言屬中原官話區鄭曹片。由于處在官話三大次方言區中原官話、膠遼官話、冀魯官話的邊緣地帶,費縣方言的語音頗具特色,縣內也存在不小的內部差異。本書以實地調查的方言資料為基礎,參照相鄰地區方言,輔以語音實驗的方法,對費縣方言的語音特點進行了比較全面和深入的共時描寫與歷時分析。全書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本章介紹費縣地理、歷史、文化概況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調查研究是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調研報告是反映調查研究成果的文本,寫好調研報告至關重要。 本書依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具體講述了調查研究的基本理論和六種調研報告的寫法。本書共八章,分別為認識調查研究、如何寫好調研報告、事關全局的戰略性調研報告、破解復雜難題的對策性調研報告、新時代新情況的前瞻性調研報告、重大工作項目的跟蹤性調研報告、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調研報告和推動落
公文寫作能力是職場必備能力之一。從大學教育中對學生公文寫作能力的培養的角度來看:由于近年來大學改革開始整體循著“重科研、輕教學”這一趨勢,相對而言,大學教育會忽視對于學生畢業后開始工作時的實務能力(如公文寫作能力)的培養。由此,學生在從學校畢業,進入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私企等單位,步入工作崗位后,由于其在學校從未接受過系統的公文能力的培養,普遍會面臨著公文寫作能力達不到職場公文寫作標準的困境。 本書以山羊胡與小文、小異、姜總之間發生的公文寫作故事為情節主線,針對八種常見公文的寫作,以及7類25
公文寫作能力是職場必備能力之一。從大學教育中對學生公文寫作能力的培養的角度來看:由于近年來大學改革開始整體循著“重科研、輕教學”這一趨勢,相對而言,大學教育會忽視對于學生畢業后開始工作時的實務能力(如公文寫作能力)的培養。由此,學生在從學校畢業,進入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私企等單位,步入工作崗位后,由于其在學校從未接受過系統的公文能力的培養,普遍會面臨著公文寫作能力達不到職場公文寫作標準的困境。 本書歸納總結了公文寫作中八種常見的問題,無神、無序、無骨、無物、無色、無范、無方、無氣。列出公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