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本著培養應用型警務人才的目的,著重于治安管理實務,分為十三章,包括*章導論;二章,治安管理主體;第三章,治安管理客體;第四章,治安勤務;第五章,公安人口服務與管理;第六章,重點區域管理;第七章,大型活動安全管理;第八章,集會游行示威管理;第九章,特種行業安全管理;第十章,社會丑惡現象查禁;第十一章,危險物品管理;第十二章,治安危機管理;第十三章,群體性事件預防與處置;第十四章,重點領域矛盾化解;第十五章,派出所消防管理;第十六章,治安案件查處;第十七章,治安糾紛調解;第十八章,單位治安保衛;
2018年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變化將突出表現為:一是中美關系中的競爭因素或將凸顯;二是美日印澳四邊聯盟將加快務實合作,地區其他國家間的聯動與自助合作更趨活躍:三是朝核問題與南海問題仍是影響周邊安全形勢的熱點;四是后“伊斯蘭國”時代的恐怖活動在東南亞、南亞和中亞地區明顯加劇,將在短期內對中國周邊安全形勢構成嚴峻挑戰。
《近代國際關系史辭典》是一部專業性的社會科學工具書,主要供靠前關系史和靠前政治學科教學人員,靠前問題研究人員,外交、外事、新聞和宣傳工作者,大專院校師生,中學教師以及關心靠前時事的讀者查閱之用。 《近代國際關系史辭典》選條的范圍是以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起,到十月社會主義革命(1917年)和靠前次世界大戰結束(1918年)期間的靠前關系史,時空跨越300年之久。 《近代國際關系史辭典》涉及年代較長,范圍較廣。
法治(rule of law),即“依法治國”,是“以法為根據和準則來治理國家”,是讓法律成為我們生活的普遍根據。“法”究竟是什么?為何要以它為根據?中國為何要建立法治?如何才能建立法治?要在中國推進和實現法治,需要多學科之間的對話和融合,需要對一些基礎性的問題展開全方位的理論思考。
本輯收錄的論文,分為三個部分:“法治中國”理論與實踐、法治思維與法律語言、法文化史。相當一部分是中國政法大學法治與文化研究中心于2017年8月26日在汕
本書從地方督撫在新政中的思想與活動的角度,具體考察地方督撫對清政府新政決策的參與及其影響,以及地方督撫與新政過程中社會變遷的互動關系,以此觀察清末中央與地方權力格局的演變態勢。具體研究了十三個專題,基本內容如下:第一章,考察清末地方督撫轄區變革與改制,具體探討了清末新政時期裁撤漕運總督與蘇淮分省始末,關于察哈爾、熱河、綏遠、西康建省的動議,督撫同城的云南、湖北、廣東巡撫的裁撤,以及東三省改制及其督撫建制等有關督撫制度與政區變革問題;第二章,是對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的群體結構與人事
2015年,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形勢,中國共產黨逐步確立起了一套內植民本主義、外循文明多元主義、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共享共治理念,并以之作為政治經濟實踐的根本取向。 對內,中央一面調整經濟治理策略,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一面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開啟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新境界。對外,中央以推動建立國際新秩序為重點,提出建立“人類命
在政治領導權順利交替開啟新時代之后,2013年迎來了中國政治的新開局,適應全新大國定位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開始邁向現代化。 就國內而言,2013年延續了三十年多來不斷改革的時代命題,繼續深化改革;同時,為了避免改革所帶來的張力,以回歸傳統、重塑傳統為契機,著力培育穩定性的力量。無論是政治上激活傳統,還是經濟上理順政府、市場與社會的關系,國家都有意在改革創新和制
本書一方面保持了自《中國應急管理(2011)》以來基本的結構與體例,全書分為法律法規、機構設置、重大活動(包括專題會議及學術活動、演習演練)、突發事件、文獻五個部分,是2015年相關資料的匯編。另一方面又在這一基本體例的基礎上增補了《2014—2015年中國31個省市區應急表現能力評價》這一部分,該部分不僅從整體上對我國31個省市區2015年的應急管理能力進行了分析、評價與預測,而且選取了其中較有代表性的省份,如海南、浙江、臺灣等進行了具體分析。
本書所收錄資料詳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治安秩序管理緒論、特種行業治安管理、重點場所治安管理、治安秩序管理勤務、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管理。
本書是“全國高校電子商務及法律系列規劃教材”第二本,作者對網絡社區進行了廣泛的探索與分析。全書共12個章節,包括網絡社區導論、網絡技術、網絡現象等,內容概括全面,材料豐富,輔以較多圖片和案例,具有較強的指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