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復圣顏子篇、宗圣曾子篇、述圣子思篇。內容包括: 不惰圖 ; 不違圖 ; 希舜圖 ; 知十圖 ; 問仁圖 ; 問友圖 ; 用禮圖 ; 游農山圖 ; 子趨圖 ; 用舍行藏圖 ; 賢哉圖等。
費正清在20世紀美國的中國觀察家中居泰斗之位,歷數十年而不衰。這套《費正清文集》集中了費正清有代表性的著述。費正清筆下對于中國人與中國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所發的精簡、深入,史學界一時無出其右者。 費止清博學而不拘泥于傳統的風格大師風范以及風趣、清晰在他的著作中可以一覽無余,有充分的學術資料,也有微妙的個人領會。不論是初涉中國歷史者,還是中國歷史研究者乃至政治家、企業家,同樣能在閱讀中獲益匪淺。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共二十篇,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是儒家的重要經典,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
《中國哲學十五講》選擇中國古代十五位有代表性的哲學家,對他們的哲學體系做了整體性的闡發和揭示。作者從每一位哲學家的根本問題出發,明確其概念內涵及問題的具體指涉,呈現出其思想展開的固有脈絡和結構。作者對中國古代哲學問題、哲學家的思想路徑的深入挖掘,以及對隱藏在基本哲學洞見背后的思考和論證過程的強調,對于我們今天理解中國古代哲學是極具啟發的。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是梁啟超晚年在清代學術史領域的一部薈萃式研究成果。這部著作與其早前的相關論述相比,更為成熟,在保持了自身語言、思想特色的同時,又以專題、專人等模式深入研究。 作者試圖探索在清代歷史上相繼出現的學術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并把它們合而視為一個獨立的思潮,進而找到這一思潮與其前后歷史時期所出現思潮的聯系。本書的論述中,體現出梁啟超研究的,既不再是數千年舊史家對封建王朝文治的歌頌,也不再是歷代學者對一己學派的表彰,而是一個歷史時期學術盛衰的全貌。
對傳統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正本清源的分析梳理為“元”,通時達變、聯系時代問題為“亨”;魯迅說內弗失固有之血脈為“元”,外不落后世界之思潮為“亨”,故本書所論可稱為“元亨論”。
全書可分為三個部分:
首先是基礎篇,澄清諸多對儒家思想的扭曲丑化,解答儒家究竟是什么,揭示了儒家體系固有的鋒芒銳氣。指出儒家核心理念不是壓制,而是張揚人的個性;不是保守僵化,而是推動變易革新。并在此基礎上,通過透徹解析《莊子》內七篇之思想主旨,揭示莊子思想和儒家理念之
作者在這本早年一氣呵成并經過晚年增訂的代表作中,展現的是一個學者的不凡學識和才氣勃發,以及日臻完善的晚年定論,可以看出他的學問在時間的長河中,如何匯流成海。扎實深厚的學術功底、敏銳多元的探索視野和妙語連珠的流暢文字,從歷史本身說明歷史的理念,系統探討和發人深省的研究思辨,對中國歷史及古代思想如何或者是否走出中世紀,書中有著獨到地闡述,充分顯示作者不僅把握中國歷史昨天、前天的學術修養,更體現其關懷人類社會今天、明天的人文精神。本書初刊至今30多年,影響持久不衰,亦曾被譯為英文,廣泛流傳。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