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學案/齊魯文化研究文庫》為清末梁啟超所著,闡述了墨子學說中的兼愛、非攻、實利主義等,并思考了墨家之論理學及其他科學,并論及《墨子》一書和墨子學說對后世所產(chǎn)生的影響。文章中論及墨子之實利主義,講到了墨子以利為標準,但根據(jù)人們對利的不同態(tài)度,分出兩種人,一種是以利為目的,一種是以利為手段。關于墨子的實利主義以及兼愛主義歷來有很多學者進行過研究,這也是墨子思想的重點。《墨子學案/齊魯文化研究文庫》對后人解讀墨子、了解墨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書是一本周易普及讀物。內容為:第一章“易”,第二章“周易”,第三章太極、爻、八卦、六十四卦,第四章數(shù)、象、辭、占,第五章《周易》太極觀和正中法,第六章《易傳》系辭,第七章《易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第八章《周易》傳承。在書中,作者概括介紹了《周易》的思想、概念、原理、規(guī)則和發(fā)展歷程。
胡乃波譯注的《論語》是“國學經(jīng)典精粹叢書”系列之一!墩撜Z》是中華民族的源頭性典籍之一,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體性悟道的智慧結晶。其內容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教育世人成德之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顯著作為的大家,本書從現(xiàn)代人立身處世的需要出發(fā),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闡釋了王陽明在立志、修心、仁愛、至誠等方面修身處世的人生智慧,以期幫助讀者正確地理解王陽明的言論。
本書結合兩千年來中華文明發(fā)展史,生動講述了王陽明立功、立德、立言的傳奇人生,講述了王陽明在千磨萬擊的人生困厄中創(chuàng)建心學的歷程,系統(tǒng)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并展開了卓有見地的闡發(fā)。
宋明理學亦稱“道學”,是指宋明時代居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傳統(tǒng)。從中唐開始,面對佛道二教的強勢沖擊,以韓愈為首的儒者開啟了以重樹儒家主體地位為目標的儒學復興運動。至北宋,儒學復興的思想自覺,落實在為儒家生活方式奠定哲學基礎這一根本的時代課題上。基于這一思想自覺,周敦頤、邵雍、二程、張載都做出了杰出的哲學貢獻,并在南宋被整合進朱子集大成的理學體系當中。《宋明理學十五講》詳細介紹了理學產(chǎn)生的社會文化背景,理學發(fā)展中的重要論題、人物及文化事件,展現(xiàn)了這一期儒學思想的蓬勃景象和精神氣質。
本書縱貫儒、釋、道三家智慧,幫你全面地解讀其思想精華,把傳統(tǒng)智慧運用于現(xiàn)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與修養(yǎng)心性方面為讀者提供幫助和借鑒。
馮友蘭先生是近代以來治中國哲學史的泰山北斗般人物,一生著述宏富,建構起了自己的哲學史解釋體系。這本《中國哲學小史》是其中很簡短的一部書,然而這個簡短未必簡單,以快刀斬亂麻之勢,把中國哲學簡潔地給一般讀者以普及而生動地解說,這本《小史》和另一本名聲更顯,由英文版轉譯回來的《中國哲學簡史》,都是極佳的讀物。
《周易》在中國傳統(tǒng)典籍中是最有特色的,儒家以它為“五經(jīng)”之一,道家以它為“三玄”之一,歷來被認為難讀難解。本書分八卦、六十四卦卦畫、卦爻辭、義例、成書、《易傳》、《彖傳》、大小《象傳》、《文言傳》、《系辭傳》、《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等部分,深入淺出,對《周易》經(jīng)、傳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闡釋,書后并附有經(jīng)、傳原文,是一本很好的“易學”基礎讀物,一編在手,可通門徑。本次
本書采用文體細讀的方法和比較的方法,通過分析莊子文本中的身體概念,厘清身體一詞在文本中的含義,梳理中西方身體思想及其美學意義,結合莊子文本的身體問題,力求重構莊子身體思想及其美學意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書透過《莊子》文本,闡述身體思想和莊子的思想核心“道”是密不可分的。全書采用文體細讀的方法和比較的方法,通過分析莊子文本中的身體概念,厘清身體一詞在文本中的含義,梳理中西方身體思想及其美學意義,結合莊子文本的身體問題,力求重構莊子身體思想及其美學意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