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研究有助于洞察話語背后的元敘事及話語意義的累積效應,探索不同行為體話語介入背后的利益訴求和秩序主張。在西方主流話語支配下,當代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秩序體現為以多邊知識產權國際條約為核心,突出體現為維護發達國家、知識產權利益集團和權利人的利益,卻排擠、忽略了公共利益的實現。本書基于話語視角對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法律秩序展開研究,系統研究了話語與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秩序之間的相互關系,探討了知識產權國際秩序變動背景下,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技術后發國家和知識產權大國的話語策略。
本書在全面介紹日本刑法理論的歷史與現狀的基礎上,綜合社會發展、文化傳統等客觀要素,對相關理論進行了評析,具有如下三個特點:第一,介紹并評析了日本近年的最新刑法改革,例如2016年新設部分緩刑制度、2017年改革性犯罪立法與增設共謀罪等,并留意判例的動向,例如肯定2022年“無身份者與有身份者共同實施職務侵占行為,對無身份者應根據侵占罪的法定刑確定追訴時效”的判例。第二,在比較日本刑法理論爭議的同時,突出判例的立場變化,分析理論與實踐的互動。第三,在介紹日本刑法理論現狀之際,關注具體理論形成的背景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壟斷所導致的損害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對壟斷導致的損害應當進行賠償,在法學界已經形成共識。但是,目前我國法學界對壟斷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壟斷本身,而對于壟斷造成損害的賠償研究嚴重不足,司法實踐也進展緩慢,亟待系統深入的研究。 作為世界上最早制定反壟斷法的國家,美國在反壟斷的實施層面亦為全球領先。這種領先地位的取得,同壟斷致損賠償責任制度在美國的發展壯大息息相關。美國壟斷致損賠償責任制度的先進理論和成熟實踐經驗,對我國壟斷致損賠償責任制度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本書以
本書是““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國家權益問題研究”叢書中的一本,是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項目,也是湖北省學術著作出版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本書作者是武漢大學法學院楊澤偉教授。本書也是楊澤偉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專項項目“一帶一路倡議與國際規則體系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本書從國際法角度對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價值共識、推進方略、高質量發展的國際法相關問題、與現代國際法的發展、國際法基本原則的新發展、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能源體系治理等問題進行了具
國際法遵守是國際法學科的核心問題,法律引導國家行為和塑造國際關系的實際效力如何,是法律研究和法治建設必須面對的基礎理論問題。在國際法與國際關系研究割裂的時代,國際法研究長期受到實證主義法學觀的影響,強調強制性作為法律本質屬性的重要性,并認為強化國際法的執行,即可強化國際法的遵守。在國際法與國際關系研究相互融合和交叉的時代,大量對國家守法行為的實證研究表明,缺乏強大執法機制的國際社會中,法律得到了良好的遵守。這意味著在法律強制力之外,國際社會存在大量非強制性的因素推動國家的守法行為。促使國際
本著作以國際法為主要視角,研究中國如何深度參與治理區域環境的法律問題:本著作在指導原則上堅持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在宏觀問題上主要解決中國深度參與治理區域環境的原則與目標、角色定位、方式與手段等所涉及的法理基礎、法律依據和法治完善等;在微觀問題主要解決中國參與治理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深海噪音、深海油污、海洋酸化、深海微塑料、海底采礦等環境保護活動涉及的諸多具體法律問題;在難點問題上主要解決構建區域活動擔保國責任制度、構建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構建區域環境責任信托基金制度、
隨著工業化和產業化的加速進行,中國成為全球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因此,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角色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尤其在美國消極面對全球氣候變暖和歐盟的領導力式微之后,作為正在崛起中的大國,中國應該如何定義自己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角色,不僅是國際社會關心的問題,也是中國應對未來氣候變化挑戰需要首先回答的問題。本書基于“角色理論”,對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角色演變進行系統梳理和剖析,歸納出“拒絕角色”“承認角色”“接受角色”的整體發展歷程,并總結出自身利益認知和身份認知是決定中國在全球氣
本書立足我國海洋相關立法的薄弱環節,綜合運用法學、管理學、海洋科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知識,系統闡述海岸帶管理立法的現實基礎和理論基礎,深入研究美國、英國以及我國福建省、海南省、山東省青島市、山東省威海市等地的海岸帶管理立法探索與經驗,在此基礎上分別從立法目的、海岸帶范圍、海岸帶綜合管理框架、海岸帶規劃、海岸帶保護、海岸帶整治修復、海岸帶利用及保障監督機制等方面,提出我國海岸帶管理立法的制度設計方案及建議,對海岸帶管理立法和管理決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重要舉措。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完善公益訴訟制度。時至今日,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已經形成獨具特色的公益司法保護“中國方案”,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在法治領域的重要體現。
本書從中國審判倡導“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的理念出發, 結合當前強調裁判文書釋法說理的政策要求與實踐現狀, 提出“理由論證”的中國審判“前置命題”, 為探討“中國審判為什么要說理”“中國審判如何說理”等命題提供來自法理學與法社會學的智識資源。本書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跨學科交叉研究的思維, 不拘泥于各學科的研究范式或理論定見, 而是借助既有理論框架的敘述來縮短理論的試錯過程, 并從中找到適當的分析支點來展開理論建構敘事, 使圖書的內容既具有宏大敘事, 也有“螺螄殼里做道場”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