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簡明扼要地闡述了研究民族和民族主義的族群—象征法,同時闡述了安東尼·D.史密斯對這種方法的貢獻及其在民族和民族主義核心問題研究中的應用。內容如下:通過持續(xù)系統(tǒng)的論證,闡述族群—象征主義產生的理論背景;解釋它對民族的形成、存續(xù)和變革及民族主義的作用的分析;論證族群—象征法對該領域過去和現(xiàn)在的正統(tǒng)學說的重要補充和糾正,并回應對族群—象征方法的主要理論批評。這本書匯集并發(fā)展了安東尼·D.史密斯方法的早期基礎,總結了自1986年以來他在該領域工作的理論成果,有益于學生和所有對族群性、民族和
本書共分為五部分。前兩部分講解了GRE寫作考試(Analyze an Issue)的備考技巧和方法。第三部分提供了官方題庫Issue寫作所有題目(共158道)的思路分析。第四部分提供了20道Issue寫作題目的范文。第五部分呈現(xiàn)了8篇得分為5分的真實考試原始文章(包含所有錯誤與瑕疵)。
本書的內容主要是對社科類學術論文的寫作進行指導,學科側重于傳播學,主要讀者對象是碩博士研究生。本書通過分析國內外六十多篇論文,向讀者示范了如何通過精讀優(yōu)秀論文來提高自己的學術研究和寫作能力。全書分為5個部分,分別是“第一講:提問題”“第二講:找GAP”“第三講:搭連接”“第四講:做研究”“第五講:磨日課”。全書的篇章布局,十分符合完成學術論文的實際工作步驟,讀者很容易跟隨書的節(jié)奏一步步展開自己的研究。
本書由六個章節(jié)構成。第一章介紹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基本思路、主要內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評述關于思維和語言架構的"模塊論"思想,討論關于句法和語用的基本理論假設、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之間的關系,提出語法-語用接口的理論模型,最后介紹語法-語用接口的習得理論。第三章考察了兒童在習得名詞的指稱意義時所可能依靠的兩條基本認知原則"相互排斥假定"和"一一對應原則"的語用性質,及它們在兒童詞匯語義習得中的反映。第四章考察處于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兒童對已知信息和新信息這一對語用概念的編碼。第五章"考察漢語兒童擁有的關于
本書介紹如何高效、科學地閱讀國際刊物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全書共8章內容,是作者從事教學十余年來關于教導學生閱讀社會科學類期刊論文的經(jīng)驗總結。本書總結了一套高效率閱讀人文和社會科學類學術論文的實用技巧。這套技巧被作者稱為閱讀密碼表,將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學術論文視為在結構、技巧和語法方面均可解碼的類型化文本。這一技巧讓讀者能夠進行系統(tǒng)化的閱讀、摘記,并以易辨識、易提取的格式實現(xiàn)海量文獻信息的組織,促進論文寫作的效率。
本書由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學部牽頭,北京語言大學郭鵬教授擔任主編,從多個角度匯集各國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在國際中文教育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包含國際中文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國際中文教育教學研究、面向國際中文教育的漢語研究、漢外對比與跨語言研究、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孔子學院研究、中華文明國際傳播研究、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研究等不同方向,這些成果不僅豐富了國際中文教育的知識體系,還有助于提升漢語的國際話語權,進一步推動中外文化的深入交流與互鑒。
本書深入剖析了高校英語教學的核心要素,從基礎框架、內在特性、指導原則到教學策略,全面梳理了當前英語教學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本書不僅詳細闡述了自主學習理論、多元文化理論以及多模態(tài)理論等前沿理論,而且深入探討了這些理論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實際運用。本書致力于引導高校英語教師優(yōu)化課堂教學,合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從而顯著提升英語學習的效率,助力大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技能,實現(xiàn)高效學習。本書專業(yè)性和實用性較強,對高校英語教學工作的開展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花兒”是一種流傳于中國西北地區(qū)的民間歌謠,入選聯(lián)合國非物質文化 遺產口頭傳統(tǒng)(oral tradition)名錄!盎▋骸闭Z篇一般呈上下兩段四句或 六句式構造,具有以歌為體、詩為用的顯著特征,其所使用的詩性手段主 要包括韻律群、語詞重復和句法的平行式等程式性語法結構。百年“花兒” 學術史顯示,學界已從多學科角度對其開展了較為豐富的研究。從語言學 視角所開展的“花兒”研究主要關涉結構語言學、歷史語言學、認知語言 學和計量語言學等?傮w來看,語言學視角下“花兒”研究以靜態(tài)分析為 主,存在“重形式、
本書主要從七個方面對《后漢書》李賢注展開分析和討論。一是李賢注訓詁內容,大致包括注音、辨字、釋詞、分析語法、說明修辭、解句、考證名物典章制度、?、發(fā)凡起例、指明文獻出處等;二是李賢注訓詁術語,如注音術語、釋詞解句術語、?毙g語、破通假術語等;三是李賢注訓詁方法,可分為求義的方法、釋義的方法;四是李賢注引《爾雅》、郭璞注補正,將李賢注中所引《爾雅》及郭注與清代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中《爾雅注疏》相比較,對《后漢書》李賢注進行補正;五是李賢注引《說文解字》補正,將李賢注當中所引用的《說文解字》條目與現(xiàn)
隨著研究視域的不斷拓展,“翻譯”不再僅僅指示語言層面的語際轉換,更關涉包括中西方語言特征、詩學傳統(tǒng)、審美理想與訴求、翻譯詩學、翻譯美學等方面在內的闡釋與研究。古詩英譯中,譯文受源語言和目的語的制約,既昭示文化適應的深廣程度,又閃爍著文化權力的魅影。其意義在雙重語境干預及文化權力的支配下發(fā)生“位移”,故而譯出的古詩韻致不足,詩意寡淡。因此,本書以“意義”為切入點,較為深入地探討古詩意義迷失的具體成因及內在機制,為優(yōu)化古詩英譯尋求解決方案,透過古詩翻譯的視域,審視漢、英雙語的區(qū)別性特質;同時,積極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