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1978年以來的廣東改革實踐為研究對象,力圖建構廣東改革敘事史。書中集中研究了四大問題:一是改革的內涵、廣東改革的實質,以及廣東改革的多維背景;二是廣東改革之路;三是廣東改革特征與改革規律;四是廣東改革的前瞻性思考。
本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原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論叢》,由北京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傳播基地組織籌劃編著,自2012年創刊迄今,已出版發行了八輯,每輯都有鮮明的時代主題和深厚的理論承載。按照CSSCI收納指南,2019年《論叢》改版為集刊,每年出版發行兩輯,欄目重新進行精心設計,常設欄目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道路、社會變遷與價值觀建設、黨史黨建、首都視野、海外觀察、探索與爭鳴等。本輯的主題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社會保障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事關國民福祉和社會安全。我國迄今已經建成包括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等險種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然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人們對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對社會保險制度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沖擊,都對改革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如養老保險方面,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參數調整、各參與方責任劃分、管理服務提升和信息平臺建設等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醫療保險方
《外交與安全的中國思路》以外交與安全的中國思路為主線,立足理論、聚焦戰略、關注區域、探索安全。作者對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論框架進行闡釋,從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化中探尋外交思想的底蘊;對國際關系主流理論范式的安全研究進行總結;對中國國家安全思想、安全理論與安全戰略進行解析研判;對優化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加強國際環境塑造能力提出思考。
全書由5章,共20篇論文組成。本書是作者為紀念當代中國研究所成立30周年,以當代中國的“三農”問題為主題,遴選了20篇公開發表的論文,編著成這本個人文集,作為作者探討“三農”問題的階段性總結。內容涉及當代中國(自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始)的土地政策、農業政策、糧食政策、農田水利政策,以及水利建設和生態建設等方面等政策演變和歷史。
自改革開放至今,我國農民工群體已存在四十余年,且數量持續增加。這就是農民工群體的結構化過程,即在一定歷史時期中以打工生活方式為顯著特征的農民工群體在城鎮勞動力市場中占據比較穩定的比例的過程和現象。本書考察了農民工群體的發展過程,分析了農民工群體長期存在的宏觀制度基礎和微觀心理機制,并揭示農民工群體發展過程對我國發展道路的啟示。本書對進一步研究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機制,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發展道路,解決農民工面臨的問題及其帶來的社會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積極的政策意義。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兩者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已不分伯仲。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看,文化屬于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一個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一定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性,內聚強大的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與價值觀自信密切相連。價值觀自信離不開對文化的認知和認同,文化自信的樹立和堅定需要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偉大的中國夢近在咫尺,這就需要中國人民樹立和堅定文化自信,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凝心聚力。
本書收錄作者公開發表的未曾被其他論文集收錄過的論文32篇,根據文章內容分為四部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政治發展(1949—1957)5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中國政治發展(1957—1978)6篇,改革開放時期的中國政治發展(1978—2012)16篇;新時代的中國政治發展(2012—2019)4篇,另有1篇作為全書的代序。所選論文對各時期相關問題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有助于人們更深入、客觀地了解國史。
為進一步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向深入,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組織編寫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一書,近日由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聯合出版,面向全國公開發行。 全書共17章,38萬余字。在全面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礎上,本書編寫突出了兩個方面:一是著力闡明這一思想中具有基礎性、起“四梁八柱”作用的基本問題,深刻揭示這一思想的立論基礎、時代背景、主題主線、歷史貢獻,以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
平安是中國百姓日常生活中一種最樸實、最單純、最基本的需求、期盼與愿景,用社會學術語說,就是一種良好的社會秩序。浙江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對這一帶有全局性、戰略性的問題進行了很好的探索,提出了極具生活氣息的建設平安浙江的發展思路。本書正是對平安浙江建設的粗淺的理論與實踐思考,是對全面小康建成以后浙江社會治理與社會秩序建構的展望。全書由導言及理論基礎、實踐、民生保障、社會善治、地區安全、評估指標體系建構及實現高水平基本現代化等內容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