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凝練與理論建構是學科建設的重要任務。高等教育學一直存在嚴重的理論匱乏問題。發展理論并彌補缺陷的前提是要熟悉現有的理論,高等教育理論的建構與發展,也需要遵循同樣的路徑。本書基于對高等教育經典著作與前沿研究的全面梳理,系統呈現了高等教育的10種經典理論,諸如高等教育發展階段論、高深知識系統論、學術中心論、三角協調理論、大學遺傳環境論以及高等教育矩陣理論等。本書不僅適合研究生作為學習工具書使用,而且能夠為高等教育研究人員和實踐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借鑒。
高中階段教育是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高中階段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途徑至關重要。本書基于新高考背景,遵循"政策梳理-國別比較-現狀調查-體系構建-模型設計-案例分析"的研究邏輯,對普通高中學生創新力評價問題做了系統思考和深入研究。首先,基于對創新、創新力、創新力評價等核心概念的辨析,重塑了"通過評價培育、引領、激發、發現高中學生創新力,而非簡單地發現與選拔創新人才"這一基本認識。其次,通過梳理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與評價的政策演進,以及國外學生創新力評價的經驗
本書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系統研究澳門19世紀以來學校課程的發展脈絡及其與文化變遷的互動關系,第一次提出用“三軌并行”的框架梳理澳門早期復雜的課程傳統,并系統描繪了20世紀和回歸以來澳門學校課程發展的歷史。對于澳門未來的課程改革,本書指出應建立新的課程領導體制和教科書制度,傳統文化教育、中文教育、歷史教育以及品德與公民教育須肩負文化傳承的使命,從新時代的語境出發,幫助學生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類型特征、基本精神和價值系統,加強近現代史教育并強調澳門史與作為整體的中國史之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認識
上海市實驗學校自建校以來,始終秉承尊重個性差異,挖掘智慧潛能的辦學理念,堅守開發潛能,發展個性的實驗目標,以中等偏上智力的學生為研究對象,致力于通過學制、課程、教材、教法、學生培養、教師發展等綜合改革研究,助力學生全面而自由的充分發展。據初步統計,現有畢業學生4160人左右。
本書選取了35位學生,由學生、教師共同講述閃閃發光實驗人的故事,凸顯實驗學校的攀登精神,呈現學校探索潛能開發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整體改革的辦學成效。
師資隊伍質量對相對貧困地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至關重要,但相對貧困地區對教師職業選擇究竟造成了多大影響,學校所在地的工作環境如何影響教師工作穩定性、如何塑造教師對工作環境的偏好等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 本書區分了不同類型的教師流動--主動流動與被動流動、意向性的隱性流動和付諸行動的實際流動,并在"職業效用"最大化的解釋框架下、基于"消費型補償"理論,討論教師收入和學校所在地的經濟地理環境對教師流動意向和流動行為的交互式影響。筆者通過構造教師收入與學校所在地的經濟地理環境特征的交互項,考察提高教師工資(
本書以高校思政課教師“發聲亮劍”的能力提升為研究對象,通過探究高校思政課教師“發聲亮劍” 的理論溯源、實踐經驗、時代意義和基本要求,明確了高校思政課教師 “發聲亮劍” 能力的構成要素和生成機理,分析了高校思政課教師 “發聲亮劍” 能力的現狀,剖析了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師 “發聲亮劍” 能力不足的成因,并從強化組織領導、完善激勵機制、激發內生動力三個方面提出了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師 “發聲亮劍” 能力的策略。全書由緒論和七章內容構成,力圖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發聲亮劍”能力提升問題進行較全面的總結
全書突出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及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實際問題的深入思考、探索和實踐,旨在凝練出關于高素質人才培養理念、方法、模式等的創新性思考與做法,提出具有原創性、開拓性的觀點,總結形成具有一定研究高度與深度,具備改革創新特色與亮點,能夠凸顯四川大學“大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水平的學術研究成果,供廣大教育工作者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