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統介紹飛機裝配技術的科學理論和工程方法,主要包括機體結構及裝配要求、裝配工藝設計、數字化裝配技術、連接技術與裝備、裝配工藝裝備、數字化測量技術、飛機總裝配等內容。一方面,結合國內外**研究進展,以了解技術的本質為出發點,對飛機裝配技術進行系統梳理;另一方面,以學生的思維發展為中心,強化哲學思辨,潛移默化航空報國意識,立足應用,回歸基礎,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飛機裝配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
本書以航空渦軸發動機為例,系統、全面地介紹了航空發動機全疆域設計的相關知識。首先概述了我國全疆域范圍內的復雜地理氣候環境,并分析了典型地理氣候環境對航空發動機工作的影響;然后給出了全疆域設計的必要性,并提煉了全疆域設計的內涵及技術挑戰;之后針對全疆域設計面臨的技術挑戰,重點闡述了航空發動機全疆域三維度融合設計方法,包括環境空域特性設計、環境使用功能設計和使用經濟性設計;最后對全疆域設計的試驗驗證情況進行了總結,證明了設計方法的有效性和先進性,并進一步對全疆域設計未來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
隨著軍民用無人系統的廣泛使用,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無人系統對公共空域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融入公共空域的需要日趨顯著。本書對空中與臨近空間無人系統空域管理主要涉及的空域監視探測、空域間隔管理、空域使用規劃及評估、空域協調與指揮等內容及其關鍵技術進行了闡述,并針對日新月異的智能無人系統,對其空域管理的需求和基本方法進行了概述。
本書針對無人機編隊的控制與重構問題,提出了一套基于擬態物理學的分層解決方案,主要內容包括基于虛擬力的無人機軌跡和路徑跟蹤引導律、液體球啟發的擬態物理學編隊控制方法和重構策略,基于虛擬力的引導律可以使無人機在軌跡和路徑跟蹤過程中繞過障礙,液體球啟發的擬態物理學方法可以實現無碰撞的編隊隊形變換,編隊像液體融合和分離一樣增加和減少無人機的數量,像液體流過障礙物一樣避開探測到的障礙。
本書以輕小型無人機為背景,構建了基于學習的無人機感知與規避系統的自主反應式控制框架,以視覺傳感器為基本感知手段,研究自身載荷能力和計算能力受限條件下的無人機感知與規避控制技術及其自主學習方法,通過深度學習實現感知狀態的表征與降維,利用強化學習構建了感知狀態和無人機規避動作之間的反應式規避映射關系,訓練和學習提升了無人機在未知環境下的適應能力。
本書對傳統無人機通信網絡協議模型與方法進行了精煉,以無人機集群化和智能化為重點,引入優化設計的模型和協議,將5G和移動自組織網絡融入協議設計,將最新無人集群感知與控制研究成果有機融入到網絡模型與設計的各個章節,提出模型與方法在系統實現上的軟硬件設計方案,貫穿理論方法與工程實踐,著重突出集群網絡特征協議設計,如基于移動性的網絡架構、通信與計算資源聯合的路由設計、面向干擾對抗的可靠性設計等,最后落實到系統軟硬件實現,為無人機集群網絡設計與優化提供參考。
本書從系統工程、飛行性能、飛機總體設計、發動機總體設計四個方面介紹飛發一體化設計的工作目的、工程概念和方法;以飛行器與組合動力一體化總體設計、飛行器與組合動力一體化氣動設計、進發匹配特性的評價方法、推力矢量技術的研究與驗證四個設計實踐介紹飛發一體化設計的應用,包括力學原理、CFD技術,以及結果分析、評價和驗證。本書力爭為讀者提供系統性的飛發一體化設計參考。
本書從產品研發角度介紹航空發動機組合壓氣機設計,具有比較強的針對性。本書內容涉及航空發動機組合壓氣機設計的主要環節,包括設計要求與分析、氣動設計、結構設計、熱分析、強度設計、試驗驗證與典型故障介紹等。本書旨在通過對組合壓氣機設計方法及設計流程的介紹,使讀者對組合壓氣機的設計有一個系統的概念,有利于從事航空發動機組合壓氣機研發的相關人員更好地開展工作。
本書綜合運用復雜網絡理論、傳播動力學理論、演化博弈理論等相關理論和方法, 對水上飛機起降安全風險演化機理進行了研究與探討。主要內容涉及界定水上飛機起降安全風險及風險演化的概念、建立風險因素的概念模型, 基于風險因素概念模型, 設計相關調查問卷, 建立水上飛機起降安全風險演化的有權有向網絡拓撲結構, 等等。本書基于扎根理論全面識別水上飛機起降安全風險因素, 構建風險因素概念模型, 通過因子分析篩選風險因素, 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水上飛機起降安全風險作用機理, 探究風險因素對起降安全的作用
本書系統地闡述了葉盤系統的各種失諧振動分析方法、失諧參數的識別方法和失諧葉盤優化方法,這些方法可以求解葉盤系統的固有特性、受迫振動響應、非線性動力學特性和振動局部化等問題。 主要內容包括:針對失諧葉盤動力學分析的集中參數法;基于微動滑移摩擦阻尼模型的非線性動力學分析方法;諧調葉盤動力學循環對稱分析方法;基于模態綜合技術的失諧葉盤有限元減縮建模方法;基于葉片靜頻試驗、二分法和有限元分析相結合的葉片失諧參數識別方法;基于載荷參數和模型參數對失諧葉盤系統振動響應特性影響分析;基于智能算法和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