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稿是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研究院劉廣安教授積多年《論語》研讀心得的最新成果, 緊扣《論語》文本解讀, 適當聯系諸經相關內容解讀。譯文重點是根據語境翻譯仁、義、禮、智、信、德、道等基本概念的一般含義, 解讀重點是說明《論語》的主要內容和主題思想及其傳承價值。文字今譯參考前賢多家成果, 選擇取舍, 斷以己意, 力求譯文明確簡練, 對應《論語》原文的質樸精煉。為求文意貫通, 慎重加字或減字。古文今譯, 是古典知識當代化的重要通道, 也是《論語》知識當代化的重要通道。
李零先生曾說: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個出身卑賤卻以古代貴族(君子)為立身標準的人。《<論語>的真相》是賈志剛老師在前人解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的一套歷史讀物。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原有的篇章重新分類,在上篇中羅列出孔子關于為人處世的貴族精神18條,總結出孔子的自省、知恥、自尊自愛、包容和敬畏、堅持與變通。下篇則針對性地對孔子的弟子進行專題介紹,為我們還原了完整的孔子及其弟子形象土匪的子路、土豪的子貢、社恐的冉有、博學的子夏、裝瘋賣傻的宰我……<
商鞅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商君書》凝聚其一生思想總結,也是一部被誤讀得面目全非的書,甚至還被稱為天下第一禁書,并被后世進行了各種曲解。本書作者青云,在精心研究傳統文化、國學經典的基礎上,對《商君書》進行全面完整準確解讀,還原商鞅法家思想的真實面貌,可以讓我們從中一窺中國古代先進的法治思想,對我們理解當下依法治國面臨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都會大有裨益,同時可以讓我們深入地理解經典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本書是一本引進版的通俗哲學書,可納入哲學與生活叢書。 該書主要講述人類“認知”的歷史,作者對從古希臘到20世紀的西方文明有精彩的宏觀概述,對西方哲學思想和實踐的變遷做了充分論述。全書還探討了人類的世界觀、方法論、科學方法等的演變及其動因,也觸及了許多現代人面對的社會問題,對幫助國內讀者認知人類的知識發展史有很大的啟發作用。可為讀者補充此領域的基本知識,也可為通曉西方歷史者開拓寫作思路。
明清時期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個十分重要又極為復雜的時期,明清儒學轉向正是這一思想鼎革階段的主旋律。就明清儒學轉向而言,既立足陽明心學傳統,又深涉考據學與佛、道之學的泰州學派后勁焦竑,無疑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的人物。本書從心學、考據學與三教觀入手,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焦竑之學展開了較為系統的探討,揭示了焦竑之學的智識化特色。進而,以焦竑為坐標,對明代以及清代前中期的義理學、考據學和三教觀進行梳理,提出了以焦竑為明清儒學轉向之核心的觀點。
劉蕺山之學是在堅持陽明學“心即理”的心學立場的基礎上,進一步融攝明初以來所流行的氣一元論思想,而形成的新的理學形態。“本體與工夫”是蕺山之學的基本架構。蕺山的性體論主要涉及理氣合一論、性情合一論、喜怒哀樂相配說等內容;蕺山的心體論主要涉及誠意新論及與之相關的意念之辨、思念之辨、知論等內容。蕺山工夫論有兩大特色:“立定未發作工夫”和“重視勘驗”,二者均在《人譜》中得以集中展現。蕺山之學在性體、心體、工夫這三個層面上,都將陽明心學推向極致。盡管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蕺山之學仍存在著
《儒家價值觀念流變研究》主要針對先秦儒學價值范疇展開論述,并對諸多價值范疇的后世演變進行相關分析與對比研究,在理論研究和對教學實踐的指導方面均有重大意義。
本書由以下四個部分內容組成:(1)孫伯鍨先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思想;(2)孫伯鍨先生的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研究;(3)孫伯鍨先生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思想研究;(4)孫伯鍨先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研究。孫伯鍨先生是中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重點學科的奠基者。此論文集從當代學術前沿發展的角度深刻梳理了孫伯鍨先生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做出的學術貢獻,深刻總結了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領域做出的學術成就。
本書為復旦教授王德峰選取了梁啟超生平作品中有關中國少年求學、成長、樹立三觀的文章,如《少年中國說》《論中國國民之品格》 《服從釋義》 等輯成“少年中國”篇, 下篇為“道德大原”篇,通過 《新民說》 (節選)、 《儒學統一時代》(節選)、 《保教非所以尊孔論》《中國道德之大原》集中呈現梁啟超關于中國國民道德的探討和論述,特別是對儒學體系中的道德觀點的評述與揚棄,為樹立中國道德、建立國民品格孜孜不倦。
本書是樊登老師的一本力作, 內容囊括5大維度: 職場生存、提高效率、技能修煉、力量凝聚、創新賽道, 搭建起一套在工作中漸進成長的方法。整體內容可概括為14個經典工作方法。樊登老師指出: 我們要做的就是用真實的態度面對工作,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你當下所做的工作就是你當下人生的全部。投入其中, 認真地談話、寫字、思考、行動, 這幾乎就是修行的全部了。孟子說“必有事焉”, 就是王陽明強調的在事上磨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