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是心學代表人物王陽明的論學語錄與書信集,是陽明心學的經典,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經典,其中有許多充滿思想智慧至今仍令人回味無窮的經典語言。《傳習錄百句》,擇取和提煉了《傳習錄》且適當采用《王陽明全集》中的部分經典語句,并結合陽明的思想做了啟人心智的解讀,舉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萬物一體”等心學核心思想于此皆有充分體現,于此引導更多的讀者進入心學世界的大門。
本書是東漢白虎觀經學會議之資料匯編,此書不僅是經學發展中之產物,更是當時上自天子、下迄儒生之學術共識,具有保存當時經學樣貌之典范價值。其作為漢章帝“稱制臨決”的重要文獻,在中國經學史、儒學史上具有特別顯著的意義。其宇宙生成論、陰陽五行理論等,對于當代人認識中國古代人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與主張虛無主義必須被克服的一般觀點不同,本書主張虛無主義是“我們唯一的機會”,它必須悖論式地保留于西方當下的哲學與文化中,因為西方現代思想的本質是基礎主義,而虛無主義如果被根除,就會招致一種新的基礎主義,一種可能比第一次啟蒙運動更危險的新的啟蒙運動。這里的虛無主義當然不是現代形式的虛無主義,不是那些相互指涉、相互否定的意識形態,如人道主義的虛無主義、反人道主義的虛無主義、獨裁主義的虛無主義、反獨裁主義的虛無主義等,而是后現代形式的虛無主義,是專注于虛無本身且自我指涉、自我解構的意識形態
形而上學是研究何物存在及存在物之關聯的哲學領域。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形而上學這一迷人領域及其分支,涵蓋了存在、物質、時間、可能性、因果關系、自由意志和社會本體論等主題。很多發人深思的哲學問題,如“自然規律決定了一切嗎”“時間在流逝嗎”“福爾摩斯存在嗎”等,都在書中得到了精彩的辨析,令讀者得以一窺哲學的堂奧。
本書從行動視角出發對知覺和知識給出創新性解讀,主張知覺本質上是一種具身的有意行動,知覺知識本質上是感知者通過適切地完成相應的知覺行動而獲得的認知成就。無論知覺、行動還是知識,其核心特征在于體現了主體相應的能動性。借由上述論斷本書創造性地改進了當下樸素實在論與知識論析取主義的相關論題,發展出新的基于行動的樸素實在論—析取主義,它們能夠更好地回應相關形而上學與知識論挑戰。通過上述工作,本書意在引導一種觀念上的革新,即我們應當以行動而非心理狀態作為討論心靈-世界關系的基本本體論設定,“行動優先”為知覺
當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在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全球發展和全球治理的格局,因而從理論上系統闡釋該理念也就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大理論任務。本書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著作為研究依據,站在歷史的高度和時代的前沿,結合我國實際和世界形勢變化,提煉出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范式,即從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論和認識論四大視域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開系統性的哲學解讀。本書內容翔實,論述深入,可讀性強,有利于廣大讀者深入理解人類
本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在“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語境下,探討儒學兩創與構建中國式現代性話語體系的實踐邏輯和融合機制,歸納和剖析儒學進行現代性轉化的可能性,以及傳統儒學進行兩創的現實路徑,為闡釋以儒學文化為根基的中國文化現代性的獨特類型提出新的現代性理論范式以及全新的比較視角,同時提出儒學參與中國式現代性話語體系構建的兩創策略和解決方案。本研究的主要觀點有三個:(一)儒學具有現代性基因,是中國式現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全球現代性重要組成部分。(二
《敬和堂集》十三卷,明許孚遠撰。許孚遠師從湛若水弟子唐樞,承其篤實之風,又會通王守仁良知之說,標舉“討真心”與“克己”,對當時陽明后學游談不實之流弊多所匡正,以存養與省察相須并進為必要工夫,在晚明學界獨樹一幟,對劉宗周之學尤多啟迪。其著述除文集《敬和堂集》外,尚有《論語述》《大學述》《中庸述》《九諦》等,皆罕有流傳,國內已無完帙。此次整理,以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歷二十二年葉向高序十三卷本為底本,此本收錄許孚遠在萬歷二十三年之前的詩文。
中庸之道在中國哲學傳統中一直是溝通天人關系的橋梁與紐帶,并以誠作為溝通的方法與途徑。《中庸明意》以儒家經典著作《中庸》為底本進行解讀,致力于重建儒家哲學、思想和文化的精神祖先,重新發揚修道之謂教的精神,直至確立家之教的高度,把明意理解為致良知,誠于祖天,便能心中無限光明。所謂祖天,就是如天一般的祖先意識,而誠于祖天之意,就是感悟自己當下與祖先相通的那種通天之意。《中庸明意》的注中多留意于海外學者的解讀,如辜鴻銘、陳榮捷、杜維明、安樂哲等人的翻譯,這樣不僅多了一層跨文化視角,更體現出《中庸》
本書以先秦氣論思想為研究的整體,在借助于出土文獻材料和先秦原典互證的基礎上,以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的內在邏輯為線索,一方面試圖打破外來哲學的影響,另一方面試圖打破過往學界注重分散、個別等差別研究而忽視整體系統研究的習慣,重新勾勒和構建先秦時期氣論哲學的產生、發展及成熟的邏輯脈絡,采用文獻研究和哲學分析相統一、邏輯和歷史相統一、學術觀念史和文化史相統一等方法,將全書分為六章、導言和結語共八個部分,對先秦氣論哲學的思想淵源、發展成熟和歷史過程、一般性質、超越性、兼涉宇宙社會人生的哲學體系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