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以土壤學與植物營養學為背景,在云南省煙草農業科學研究院、上海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江蘇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相關研究與云南煙區施肥實踐的基礎上,系統闡述了云南優質烤煙平衡施肥技術的集成應用。全書共十章,第一和二章主要介紹云南煙區的生態條件和烤煙質量特征;第三和四章論述云南植煙土壤的理化性狀與烤煙平衡施肥的生理基礎;第五至八章分別論述云南烤煙氮、磷、鉀肥和中微量元素、有機肥施用技術;第九和十章論述云南烤煙水肥綜合管理和專用肥生產及農化服務。
葛是重要的藥食同源植物,近年來隨著大健康產業的發展,葛產業也隨之快速發展。本書系統總結了國內外葛種質資源研究,全書共8章,主要對種質資源學的相關基本概念、發展簡史與研究進展和種質資源研究的意義,葛屬植物的命名與分類,葛屬植物的分布、起源與演化,葛種質資源的考察、收集和保存,葛種質資源鑒定評價的目的和方法,葛種質資源表型和分子標記鑒定評價的研究進展,葛種質資源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進展和發展方向,國外和國內葛產業開發利用現狀和產業發展建議,優異粉葛、野葛、葛麻姆及其他優異葛種質資源進行了簡要而系統的
本書是中草藥種子DNA條形碼分子鑒定研究與實踐的學術專著,全面展示了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分為總論和各論兩篇。總論主要介紹中草藥種子DNA條形碼分子鑒定體系及標準操作流程和研究實例;各論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收載藥材為主要對象,提供了210種中草藥種子的形態、采集與儲藏、DNA提取與序列擴增、ITS2或psbA-trnH峰圖與序列。本書既注重學術性亦體現實用性,具有較高的學術和實用參考價值。
本書立足于我國三大主糧作物,基于翔實的野外觀測、機理過程模型模擬、機器學習和文獻調研等方法,探討了近40來年氣候變化對我國作物生產系統生長發育過程和最終產量的影響;并針對糧食作物如何適應未來氣候變化這一熱點問題,分別從何時、何地需要更換新品種、未來品種應具備何種優良性狀等農業生產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措施,以及如何實現農業保險產品的智能化設計等方面進行了創新、系統地論證,提出了我國玉米、小麥、水稻糧食作物生產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和措施。
本書詳細介紹了黃土丘陵區不同生物氣候帶的植被和土壤水分調查結果,系統地闡述了不同地形條件下天然植被的生長情況、土壤含水量及植被恢復潛力。主要內容包括:緒論;研究內容和方法;黃土丘陵區荒漠草原區、典型草原區、森林草原區天然植被高度、植被蓋度和地上生物量與地貌部位、坡向、坡度的關系;各生物氣候帶不同植被類型土壤水分含量對比;土壤干層的存在對后續植被生長的影響;不同生物氣候帶植被恢復潛力。
本圖集以貴州省耕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評價45.4萬件表層土壤樣品數據為基礎,展示了貴州省耕地土壤硒元素在不同尺度(省級、市級、縣級)的含量分布,按照更細化的硒含量等級制作了貴州省耕地土壤硒元素地球化學等級圖。本圖集可為貴州省現代山地特色耕地的科學利用與管護提供基礎支撐。
近十幾年來,刺參養殖規模迅速擴大,然而刺參營養學研究落后于產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刺參養殖業的良性發展。為了滿足廣大讀者學習和掌握刺參飼料配制方法的需求,本書篩選總結了近年來的一些相對有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內容涵蓋刺參的營養組成、營養素的需求、刺參飼料原料的開發、功能性添加劑的應用以及國際交流等。全書共分5章,作者在書中既對研究方法、條件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又深入淺出地對研究結論進行了論證,提出了針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辦法,兼顧了理論性和適用性,避免了傳統教材內容教條化的缺陷,充分注重了
《氾勝之書》是漢代氾勝之所撰的一部農書。書中記載了當時勞動人民種植稻、黍、麥、大豆、麻、瓜等的種植方法,還記載了區田、溲種兩種極其重要的耕作方法。該書久佚,后人從《齊民要術》等書的引文中重輯該書。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著名的農史學家萬國鼎、石聲漢等先后對《氾勝之書》進行了整理。萬國鼎先生所整理的成果即為《氾勝之書輯釋》一書。該書在校輯《氾勝之書》的基礎上,對《氾勝之書》進行釋證。由于校輯完善,釋證清晰,《氾勝之書輯釋》成為研究《氾勝之書》的必備之作。 《陳旉農書》是宋代陳旉所編撰的
本書明確了我國主要農田土壤類型氮素轉化特征和保持機理,闡明了主要作物高效利用氮素潛力及其生物學機制,揭示了典型農田肥料氮損失規律及影響機制,提出了作物氮素需求與土壤、肥料供氮時空匹配規律的原理和方法,構建了氮肥綠色增產增效綜合調控途徑與區域調控模式。
本書通過對四川耕地利用現狀進行分析,闡明四川省不同耕地類型的分布情況及不同種植模式的面積分布情況;通過對四川省不同地區和不同種植模式的化肥施用情況的分析,闡明四川省不同地區及不同種植模式下肥料施用量、氮/磷流失風險等,根據坡耕地養分流失特征、不同種植模式養分流失特征和不同地區養分流失特征等,有針對性地提出適宜的氮、磷損失防控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