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與思維方法, 綜合運用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傳播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理論觀點, 以“價值觀認同研究”為主題, 在深入分析價值觀認同的概念與本質、功能等基礎上, 立足于主體--人的視角, 以人的意識為起點、利益為基礎、媒介為中介、制度為保障來系統探索價值觀認同的基本運行機制, 運用這一機制深刻分析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化認同狀況。既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化認同提供理論支持, 也為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認知交流與培育踐行提供合理方案和方向借鑒。
本輯由《老子“道化沖和”的生命哲學理趣》《〈道德經〉生命哲學思想及其時代價值》《朱子與王陽明的“良知”說合論》《理性引導激情--尼采生命哲學的柏拉圖式批判》等十余篇論文組成。圍繞生命哲學主題, 分別從儒家生命倫理、老子哲學思想以及現當代生命哲學等視角展開研究。如《老子“道化沖和”的生命哲學理趣》認為, 老子以“教父”的規格論說“強梁者”, 通過反面教訓, 彰顯了“謙遜、守柔”的生命哲學精神, 這種精神不僅對于個體生存而言具有教訓意義, 而且對于社會關系的協調來講也具有獨到的指導意義;
為紀念中山大學哲學系已故著名哲學家朱謙之先生,弘揚其學貫中西的學術精神,中大哲學系創辦“中大謙之論叢”,論叢主要收錄國內外學者對于著名哲學家以及重要哲學論題的研究性論文。《現象學視域中的東西方心性思想研究》以心性問題為主題,以現象學為研究視角,收集了19篇專題文章。其中,包括9位中國學者的11篇論文:陳立勝討論儒家思想,特別是王陽明哲學的4篇論文。中國臺灣學者李明輝1篇論文《再論牟宗三先生對孟子心性論的詮釋》。上海古籍出版社劉海濱1篇論文《 “致”良知與“信”良知——良知教的實修方法及
本書以羅爾斯與哈貝馬斯的對話為研究對象, 緊緊圍繞二者共同關注的公共哲學問題展開討論, 屬于比較哲學研究的范疇; 從羅爾斯與哈貝馬斯對政治問題的不同解釋切入, 我們發現構成二者之間差異的難題主要是對公共性問題的闡釋難題。正是這一難題, 構成了羅爾斯與哈貝馬斯對公共哲學的不同立場、制度安排以及結果闡釋。緊扣羅爾斯與哈貝馬斯對話的文本并指出深層次的公共哲學哲學問題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 對二者“對話”的可能性進行邏輯分析, 在此基礎上嘗試提出一種“綜合的”公共哲學。
哲學理論。本書在當前關于現代性、反現代性、后現代性的爭論中占據了一個重要位置,作者認為,這些爭論都深陷于主客體二元論的錯誤之中,并割裂了時間。在本書中,拉圖爾獨具匠心地開創出不同于后現代主義的“非現代”立場,力圖在實踐中將人類與非人類這對范疇連結起來,打破自然與歷史之間的割裂和前現代、現代與后現代之間的分裂,并試圖通過組建擬客體,重構作者所謂的“現代制度”。本書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出版,對當代科學哲學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力。
羅伯特·凱根認為,一個人的自我,是在我們追尋社會意義與生活意義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 “意義”具有相當寬泛的內涵,包括我們對他人、自己與關系的認識,包括我們的經歷、當下與未來的預期,這也需要我們做出決斷與取舍。 在追求意義的過程中,我們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我們需要有一個相對靜止的狀態來維系內在世界與外在關系之間的平衡,但我們由一個發展階段過渡到另一個發展階段時,也會出現失衡的狀態,這也是自我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動態失衡的過程中,我們會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包括家庭文化、社會文化、同伴團體等,我們
《時間概念》是德國思想家馬丁海德格爾的一本小書,它由兩個文本組成,其一是海德格爾作于1924年的論著《時間概念》,其二是1924年7月25日在馬堡神學家協會上的同名演講,它們被認為是《存在與時間》的初稿。海德格爾意識到一個由技術決定的新文明和新生活世界的到來,它們有別于以線性時間觀為基礎的傳統自然人類文明,需要一種新的生命經驗,尤其需要一種新的時間經驗。海德格爾反對了傳統的時間概念,即所謂自然時間或當前時間,并開啟了對此在在世的將來時間的理解,以及對存在與歷史性的追問。
本書圍繞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這一主題,把馬克思哲學置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西方哲學史、現代西方哲學這一宏大背景中,從理論與文本、理論與歷史、理論與現實這三個維度展開了對馬克思哲學的新解讀。本書首次明確提出并深入論證馬克思的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統一,是形而上學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資本批判的高度統一,并用當代實踐、科學和哲學的成果重新闡釋已經成為常識的馬克思哲學的基本觀點;深入探討被忽視、被遺忘的馬克思哲學的基本觀點;系統論證馬克思有所論述、但未充分展開,同時又契
本書是作者過往發表文章或者訪談內容的集成,既有作者學術生涯的處女作,又有在學界產生廣泛影響的重磅佳作,時間跨度從求學期間到走上工作崗位,直至現在。全書圍繞歷史唯物主義專題展開,分為理論探討與問題研究兩大部分,研究對象涉及文化沖突、價值體系、歷史觀等,從中可以窺見作者學術研究的思想脈絡和大致走向,是對作者學術思想的基本梳理和科研成果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