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文集》是宋代“永康學派”代表人物陳亮的文集。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浙江之地有著燦若星辰的大家名家,而陳亮及其《龍川文集》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本書為永嘉學派代表人物陳亮的代表作《龍川文集》的導讀、選注本。陳亮(1143—1195)被稱為“中國唯一的狀元思想家”。“狀元”一詞承載了國人對文的推崇以及被推崇對象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戲劇性想象。本書從“浙學大家”的角度接近和認識陳亮,從《龍川文集》中精選出陳亮最具代表性的文章與詩詞,撰寫導讀、注釋,使讀者了解陳亮人生與經歷,剖析陳亮思想與
本書分為五章,包括:政治的特殊性和至高性、歷史上最好的政體、政體間的正義爭論、改良現實中的政體、絕對最好的共和城邦。具體內容包括:解讀亞里士多德“講稿”遇到的挑戰;亞里士多德與歷史語境的關聯;理論研究給法治帶來的危害;古典的共和主義對現代的共和主義;現實中的立法缺陷等。
本書在學術思想內容及研究方法上的總特點是:其一,實證性與學理性兼具。研究基于歷史和現實的實證材料以及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等多學科理論,形成對國外價值觀教育的運作規律及其特點的整體性認識,超越以往相關研究單面性、碎片化的局限。其二,理論性與實踐性結合。以有效性為導向,著重對國外價值觀教育的理論特點與實踐規律進行方法論意義上的總結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研究對于我國的可借鑒性,通過批判地吸收和運用,為我國有效推進價值觀教育的思路和政策設計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借鑒,尤其是為我
本書稿立足新時代的新變化新特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生態倫理在新時代的系統構建為主題,既對新時代生態理論的相關概念、主要內容、基本原則、表現形式、鮮明特征等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也從生態倫理的思想淵源、理論概述及其新時代生態倫理的時代價值、發展現狀、理論建構、實踐指向展開論述,同時對新時代生態倫理面臨的現實問題和實踐路徑進行了考察和研究,通過對新時代生態倫理構建的可能性、現實性、必要性的梳理,探討了新時代生態倫理建構的內在學理性與
隨著中國成為一個全球經濟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必須在自身的文化情境下發展和闡述本土適用的管理思想和理論。因此,目前在中國,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建立一種文化上連貫的本土領導道德話語。本書旨在更加明確那些與中國商業領導的道德行為有關的儒家倫理內容,分析儒家德性倫理及其作為構建中國本土的倫理型領導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書希望發揮儒家倫理價值在中國當代商業倫理研究和實踐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使儒家德性倫理豐厚的文化內涵為企業領導者的行為提供一個堅實的道德基礎。
2022年3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在此背景下,科技倫理的基礎理論研究變得極為重要。美國哲學家艾倫·格沃斯的工作在科技倫理中的影響甚巨,遺憾的是,國內學界對格沃斯的道德哲學未有系統介紹,其思想散見于一些中文文獻里,這與其在國際學界的影響形成鮮明反差。正因如此,研究格沃斯的道德哲學,對理解把握國外科技倫理基礎理論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這對于融匯不同思潮,發展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科技倫理思想有重 要的現實意義。鑒于此,特撰寫本書。 本書
工匠精神,對于個人,是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對于企業,是守專長、制精品、創技術、建標準的企業文化;對于社會:是講合作、守契約、重誠信、促和諧的社會風氣。本書以工匠精神的內涵、培養和教育為著眼點,深入闡述了工匠精神對于個人、企業和社會的巨大意義,全面介紹了培養工匠精神的理念與方法,展示了工匠精神帶來的極強價值力量。
《孝經大全》是明代學者呂維祺的代表著作。全書分為二十八卷,卷首一卷。其中卷一至卷十三訓解《孝經》各章文字及大義,卷十四至二十八則論述《孝經》中涉及的各種問題,并匯集歷代學者有關《孝經》著述文章,前有序、表、義例等,后附《孝經》詩、《孝經或問》等,較全面地反映了自漢至明“孝經學”研究情況和作者研讀《孝經》的心得。 《孝經大全》現在流傳的版本皆為呂維祺的兒子呂兆璜、呂兆琳于清康熙二年刊刻,此次整理校點即以《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天津圖書館藏康熙二年為底本,殘缺字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補足。校點者為復旦大學
本書為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 優勢學科項目“數字化審美與數字美學發展研究”(項目批準號:19BYSJ64)的最終成果,為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數字美學理論話語建構研究”(批準號19BZW027)的中期成果。本書聚焦數字化時代的審美實踐與數字美學研究,對數字化審美的前世今生、虛擬現實、元宇宙、人工智能技術等影響下的數字化時代審美新變、數字化時代的審美教育等進行了審視、分析,對方興未艾的數字美學進行了回顧與透視。力圖以全新角度探究當代審美實踐的新變化,對美學范式的轉型和數字美學的發展進
作為西方現代性精神本質的虛無主義,不是一種僅僅強調否定性的虛無主義,而是一種既強調否定性又強調肯定性的審美虛無主義。審美虛無主義者的原型是中世紀末唯名論哲學中的全能意志上帝。在克服唯名論上帝所導致的危機體驗時,大多數現代思想家恰恰都主張西方個體應該像唯名論上帝那樣做一個審美虛無主義者。在從彼特拉克、笛卡爾到康德的思想中,審美虛無主義主要表現為理性主義的自我解放與自我創造,但在從費希特、德國早期浪漫派、施蒂納到尼采的思想中,審美虛無主義越來越明確地表現為非理性主義的自我創造和自我毀滅。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