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從進化角度探討性與人性進化的文化科普作品。自然界存在有性和無性繁殖兩種方式,為什么有性繁殖會成為繁衍的主要方式,這是一個看似簡單但卻是進化論最核心的問題。作者以經典文學作品《愛麗絲漫游仙境》中的“紅皇后效應”切入,梳理了有關性、性別及人性的種種實驗、著作、論戰,并援引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等多門學科成果,揭示了隱藏的演化規律,探討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讀來饒有趣味,也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維和視野。
本書作者以特的視角和犀利的文字指出,人們眼中熱烈浪漫的“愛”,可能只是一種讓人深陷其中、永不滿足的“癮”。人們因為無法愛自己,所以只能不斷向外尋求贊美、認可和依賴,把愛當作緩解痛苦的安神藥。本書對情感依賴的典型表現、形成情感依賴的心理根源和錯誤信念進行了系統闡述,直指因愛痛苦的本質:試圖付出一切,努力成為對方不可或缺的那個人并不能換來真正的愛,人們苦苦期待的“拯救者”也不會降臨。掌握幸福主動權的途徑就是成為精神立的成年人。戰勝情感依賴,需要我們勇敢面對,放棄用取悅換取幸福的幻想,學會愛
本書作者對社會問題進行研究,收錄了《生產強制》《本真性強制》《閉合的儀式》《節日與宗教》《生死游戲》《歷史的終結》《符號帝國》《從決斗到無人機戰爭》等文章。
本書作者研究人類社會3000年的歷史, 結合個人親身操作經歷, 提出了七條歷經時間考驗的原則: 界限原則、入會原則、儀式原則、“神殿”原則、故事原則、符號原則、內圈原則, 以打造圈子存續長、互動效果好、人際連接強的社群。作者還提供了動手運營的工具, 以便將這些原則運用于任何社群, 包括正式的、非正式的社群, 使命驅動型的、社會型的社群, 實體的、虛擬的社群等。
通過梳理西方社會運動的歷史脈絡,本書發現西方社會20世紀60年代以來存在著一種與生態主義、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等交叉但有自己的研究領域的都市生活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本書在國內學界第一次將其概括并簡化為都市生活解放。都市生活解放并非憑空產生的新社會運動,而是直接源于當時都市
兩位作者選取了與女性地位和權益有關的7句名言和口號作為切入口,帶我們進入女性主義這個大論場,傾聽7種角度的女性和女性主義者的聲音。女性在公共空間的地位、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女性的性欲、性別暴力……每一個女權議題都串聯起一系列真實歷史事件、文化符號、數據、學說,并暗含時間順序,構成一部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女性主義運動簡史。
本書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歷時兩年開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凝聚了管理科學百余位戰略科學家及其他各領域專家的智慧和心血。作為中國“十四五”期間管理科學發展戰略的規劃方案,本書將為中國管理科學的“十四五”發展提供藍圖。書中全面總結了“十三五”以來,中國管理科學的發展現狀和趨勢特點,對學科發展態勢和面臨的挑戰與機遇進行客觀分析,從學科發展的現實背景和基本規律出發,前瞻性地思考了“十四五”期間我國管理科學學科的整體布局,并提出了學科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以及重要科學問題、前沿方向和推動我國發
管理案例是復雜管理實踐的折射和反映,但長期以來,案例的教學、科研、服務、學科建設等諸多職能分立,缺乏對其系統關系的研究,也未從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高度進行有機整合。本書首先對其整合的基礎進行了分析,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和價值論等方面進行分析,構建了管理案例學存在的學理基礎。在此基礎上,從管理案例的活動和情境特點出發,對管理案例的諸多職能進行分析,構建了一個多項職能共用的、整合的管理案例系統框架,形成了管理案例學的學科基礎。之后,沿著知識發現—知識傳播—知識應用的邏輯鏈條,對其各自的情境、形成過程
本書是社會學組織理論著作,聚焦于性別、族群、籍貫等具有明顯界限的類別,主張從組織因素理解具有普遍性和不可抗拒性的不平等機制,從而揭示不平等持續存在的原因。本書提出,產生和維持不平等的四種機制分別是剝削、機會囤積、模仿和適應。其中,剝削和機會囤積建立了持久性不平等的體系,模仿和適應則將其強化,這幾種機制通常是相互作用、彼此增強的。本書結合大量具體實例對理論框架進行了詳細闡釋,并指出了實現機會平等的可能路徑。
關于“人情”與“面子”,中國人似乎“一聽就懂,所以細想的人大約不很多”(魯迅語),然而它們是認識中國人與中國社會的基礎。通過對其進行深入探討,我們可以得到一種本土分析框架,以此分析它們在社會、經濟、政治、教育與日常生活等各領域的重要影響,并尋求到一種與西方相關領域對話之可能。至于它們與“權力”如何關聯,以往的社會學研究并未給出答案。本書從“關系”及其網絡建構的特點出發,指出兩者結合將形成“權力的再生產”,即指權力因關系會發生轉移,導致一些原本沒有權力者獲得權力。 總之,本書以社會學本土化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