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聯網、大數據等為代表的現代科技改變了人類發展方式,并催生了繼陸地、海洋、太空后不可或缺的社會場域——網絡虛擬社會。后者不但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重塑了現代社會結構和運行方式,而且改變了人們思想觀念的社會基礎,形成新的虛擬思維方式和互聯網精神。本書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話語體系,遵循“發生—發展—發因—治理”的邏輯理路,通過質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專題探討網絡虛擬社會中的道德問題及其治理。首先,以當代科技發展為切入點,分析網絡虛擬社會的形成、發展、特征及其對道德的影響,剖析網絡虛擬道德的生成及其論
中國哲學傳統中存在著情感主義哲學,中國情感主義哲學的特質是情緣主義,先秦儒家是情緣主義的開創者。情緣主義認為情感具有本源性地位,但此“本源”不是本體,而是發揮優先性 開端作用和導向作用的機緣或淵源。情感為人的一切觀念活動及其實踐創造了機緣,發揮這樣作用的情感本源即情緣。隨著中國哲學本體論、宇宙論形態的發展,情緣主義的思想視域被遮蔽了。明代中期至今,中國出現了諸多情感主義哲學理論,情緣主義的思想視域也得以再啟,但其間夾雜著與情感本體論、情感宇宙論的糾纏與分擘。在這個知識壓迫價值、客觀壓迫主觀、事實
本文通過對晚明至清中期七位思想家女性觀的研究,系統地討論了這三百年來的解放女性思想。女性解放在近代中國并非完全的“舶來品”,西方男女平等思想傳入以前,中國社會已經有了接受與涵化這種觀念的思想土壤。 第一章主要論述晚明至清中期解放女性思想的源頭、構成與時代分期。第二章主要論述了晚明李贄與清初唐甄的女性觀。李贄的女性觀以“天下萬物皆生于兩”為哲學基礎,充分肯定女性對原生家庭的貢獻與女性作為獨立的“人”的價值。唐甄的女性觀則偏重于對女性家庭價值的充分發掘與全面肯定,在儒家倫理規范的框架之下充分發掘了“
本書對18世紀末理性遭遇的危機進行了一場巡禮,從康德到費希特之間的重要哲學家的思想以及他們之間的論戰得以詳盡呈現,勾連起1781年康德的《第一批判》和1794年費希特的《知識學》之間的哲學發展,展現了哲學史上最為革命性和豐富性的思想交鋒,理性的權威在此間搖搖欲墜。本書面向一般的哲學愛好者,用明白流暢的語言追蹤了18世紀末期的歐洲哲學思想發展較為重要的片段,是較為難得的思想研究范本,提供了關鍵性的思想交鋒。
這是一份來自哲學家朱利安·巴吉尼簡明且清晰的思維指南。如今,面對各種虛假信息和不確定性的災難,我們該如何走向更美好的未來?朱利安·巴吉尼從過去和現在最杰出的哲學家那里得到啟發,轉向對理性本身的研究,以尋求這個問題的實際解決方案。 在本書中,你可以探索自由意志和決定論之間的沖突,馬基雅維利主義的政治概念,形而上學和認識論之間的區別,以及辯證法到底是什么。巴吉尼還提供了12條關鍵原則,讓人們更人性化、更平衡、更理性地思考問題:專心;質疑一切;小心你的腳步;遵循事實;注意你的語言;不拘一格;做一名心理
本書是一部以全新的視角觀察與探討孔子的思想史著作。采用文化權力等新的批評話語,結合商周神政權力的影響,對傳統文獻和考古新證作出全新釋讀,認為隨著人們對人性的認識、對人的認識,人文意識逐步覺醒,構成了中華文明“文明與神明交織與滲透”的景觀,最后文明占了上風,而神明也具有了人文色彩,而孔子主張的是“神本主義”,強調對神的尊崇的重要性。
《孔子的故事》是作者在參照《論語》《孟子》《史記》等材料之后,對孔子的生平進行整理,并且以樸素易懂的筆觸創作的作品。本書首先對孔子的家世進行梳理,再依據時間線,將孔子在魯國成長——周游列國——回到魯國這幾十年的經歷,與他以“仁者愛人”為核心的儒家思想結合起來,展現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決意志和欲扶大廈之將傾的偉大信念。在最后幾章,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以及他與學生之間的深切情誼。雖然春秋時期他的理念不可行,可他的思想通過《論語》記錄下來,稱為傳世之經典,為后代瞻仰。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先秦時期老子的作品。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故后人合而稱之為《道德經》。全文約五千字,文字簡練,晦澀難懂。近代古文家葉玉麟先生為《道德經》作注,出版《白話譯解老子道德經》,通俗易懂、可讀性強,是釋讀國學經典的典范,當時受到歡迎,可惜后來湮沒無聞。本書對該書重新出版,對內容做了一些校正,以適合當下普通讀者的閱讀需要。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南平市委、市政府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加快打造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標桿”,2023年11月,在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指導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福建社會科學院、南平市人民政府、武夷學院聯合主辦,以“融通朱子文化,夯實文明根基”為主題的第二屆考亭論壇,20多位國內朱子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說“理”論道,共同探討如何推動朱子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本書匯集20多位專家學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