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生命為主線,對20世紀法國哲學史的兩位重要人物的思想,進行了系統而深入地梳理和考察。第一部分主要研究柏格森的生命哲學,柏格森繼承和發展了19世紀下半葉法國哲學中的精神論傳統和實證主義傳統,持續不斷地通過與當時的心理學、生理學、生物學展開對話,有力地批判了笛卡爾以來西方生命哲學的機械論傾向。柏格森通過綿延、記憶、生命沖力、變易等概念,重新建立起一種關于生命、精神的形而上學,從而構成20世紀上半葉最具原創力和影響力的哲學思潮之一。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康吉萊姆的思想,作為20世紀戰后法國哲學的一位
變通是一種創造性的、靈活的、不完美的,但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當時間緊迫、資源稀缺、存在高風險時,如何解決復雜和棘手問題?作者從黑客思維里總結提煉了四種變通方法借東風、找漏洞、迂回戰和次優解。作者用三年時間走遍了九個國家,研究了非營利性機構、創新企業、好勝組織、特立獨行者、企業家、學者、醫生、原住民部落領袖等如何采用四種變通方法解決棘手和復雜問題,甚至是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例如,用可口可樂向非洲地區運送藥品、在公海上幫助反墮胎國家的婦女墮胎、讓印度不同種姓的人居住在
本書試圖以心理學的"理論視野"解析當代心理學的理論熱點問題,為進一步提高作為兼有自然科學屬性與哲學社會科學屬性重要學科之一的心理學理論建設的新水平,探討一些有意義的學術發展線索。全書以國內外心理學學發展的新取向為切入點,以現代心理學的前沿性熱點與新思潮問題為主線,緊密結合現代心理學研究的熱點議題如腦科學熱、認知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后現代主義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心理學的全球化以及一些重要的微觀理論等問題,開展比較系統而深入的專題化研究與客觀評述。同時對辯證唯物主義與心理學的思維方法如實證性、批
“自我”之謎一直是哲學家、心理學家以及社會學家共同關心的問題。本書系統梳理和提煉了近年來心理學研究者在“自我”這一研究領域取得的豐富學術成果,旨在把握該領域的學科發展動向。本書包括基本成分、自我結構和加工過程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總結了自我擁有感和自主感的前沿研究,且闡述了擁有感與自主感的病理學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分別對自我分類的理論與實證研究進行梳理;第三部分通過考察自我參照加工、自我正面偏差、自我-他人重疊和自我欺騙等四類加工,厘清了自我的概念并總結了研究成果。本書凝練了自我領域的心理學
這本書,為每個渴望擁有幸福家庭的普通人而寫。 這是一本普通家庭擺脫家暴的實用指南, 精選40個經典案例,逐一剖析, 為家暴受害人、加害人、目擊者以及重要他人提供建議。 這是一本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的常備實操手冊; 更是一本普通人了解、應對家暴的全方位行動寶典。 書稿選取不同類型的家庭暴力案例共計40個,從受暴者、施暴者、目擊者、重要他人等多個視角透視家暴,從心理學、社會工作的角度對案例逐一分析、解剖,旨在用簡潔易懂的語言向大眾普及有關家暴的預防應對的知識,亦可為相關領域心理工作者、社區工作者提
菲利普·高夫在本書中嘗試向普通讀者傳遞哲學家們在解釋意識問題時遇到的困難,他以清晰、簡潔的論證指出目前主流的心靈哲學研究路徑的局限性,并引入一種能夠避免這些局限性但從常識上來講極為大膽、新穎的意識理論——“泛心論”;這種理論主張意識如同物質,是整個宇宙的本性之一,它存在于不同層次的系統中而不限于我們的腦袋。高夫提醒我們,自然科學一直以來的成功的前提是伽利略把意識排除出了自然科學研究范圍;當我們采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研究意識時,自然科學方法自身不可避免的問題就回來了,采取“泛心論”是目前
馬丁·海德格爾,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維特根斯坦,研究領域主要在數學哲學、精神哲學和語言哲學等方面,曾經師從英國著名作家、哲學家羅素。維特根斯坦和海德格爾是都是20世紀很有影響力的哲學家,倆人雖然在思想內容和論述方式上存在諸多的差異,但是他們作為同時代的哲學家,其思想本身必然存在諸多相通之處。他們都反對傳統理性哲學和宗教神學用概念的方式空談倫理問題,要求回到生活世界本身,同樣,在美學領域也都有各自見解。本書從回歸生活世界的角度探討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美學思想的現象
康德美學的接受并傳播,對中國當代美學的發展與演進,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意義極其重大深遠。本書內容的鋪陳與展開,采用史與論、縱與橫、點與線相結合的方式。當代中國學人穎思康德美學,經歷了曲折發展期、七八十年代的創造轉換期、90年代以來的多元闡釋期三大階段。中國當代美學接受康德主要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兼及傳統文化、存在論、原教旨主義等四種模式。實踐美學帶有原創性,其學理建構與康德學說聯系密切,走的是馬克思與康德融合、超越的路徑。當代新儒家對康德的詮釋,最大的啟示是中國美學、詩學形態不同于西方,美學、
本書分為喪失的相關理論和臨床應用、夫妻和家庭中的喪失:理論和實踐兩部分。具體內容包括:精神分析視角下的喪失及其對夫妻和家庭的影響;聯結理論和客體關系理論:一種適用于憂郁癥夫妻的強化技術;評估和闡述夫妻功能中未完成的喪失問題等。
本書以漫畫的形式講解了人際關系等日常生活中的80種認知偏差,分為6類進行分析,讀者可以有效提高判斷能力和決策水平,避免在日常生活中被這些常見的偏差所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