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些人,他們看起來總是在為別人付出,可是人際關系卻并不好,而且他們自己也會感到很焦慮很疲憊。他們無法拒絕別人,只要別人開口要求就會馬上去做,哪所被逼著做討厭的事也會盡量擺出一副好臉色。他們經常為了身邊人好,為別人做自己覺得好的事,可是對方卻并不領情。本書通過分析討好型人格和神經癥人格的社交心理動機,提出如何進行自我改善的方法。如果意識到真正的自己,就能轉變思維和價值觀,煩惱也會朝著解決的方向走。
比知識更加重要的是人的思維方式,在信息過剩的時代,知識可以便捷獲取,提問比答案更加彰顯價值。高效能人士總是善于通過提問來解決問題,提問質量決定人際關系質量,提問能力決定職場能力,提問水平決定思維水平。 本書的內容源自于拆書幫與在行合作的好評課程。書中通過分析和講解多個經典的提問模型和方法,結合大量工作、生活中的真實場景,幫助你培養提問的意識、拓寬提問的思路、提升你的提問水平,進而幫助你改善人際關系、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更快速地實現自我提升。 時常問自己"我想要獲得什么?”。相信本書會幫助你系統地
本書收錄了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美學方面的重要成果《人間詞話》及其未刊稿,對美學教育思想的論述文章,以及美學方面的散文雜筆包括對《紅樓夢》、楚辭、宋元戲曲等文學作品的討論,對中國古典繪畫的鑒賞,美學對人生的重要意義的探討,使讀者從中了解中西美學知識,學會品評古典藝術作品。書中穿插宋代山水畫、花鳥畫名作的彩頁,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中國傳統藝術之美。
本書基于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理論,尤其是其中的自性化理論,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前通行的正念療法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相關理念,從自性化的角度對諸多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及其事跡進行了深入解析,在此基礎上對榮格的自性化概念及其結構,以及自性化的理論和方法做了進一步的延伸和發展,旨在形成更具中國特色的榮格自性化學說,以實例而非邏輯演繹個體自性化的過程,助力心理分析與治療的相關實踐。
本書探討了具身認知理論如何闡明心靈的方方面面,包括意向性、表征、情感、知覺、行動和自由意志、高階認知和主體間性。加拉格爾主張重新定義“心智”這一概念,他借鑒了實用主義、現象學和認知科學的觀點。生成主義作為一種自然哲學立場,對認知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和理論意義。加拉格爾認為,與感知和行動的基本現象一樣,反思、想象和數學推理等復雜的認知現象最好用基于可供性(affordance)的熟練應對來解釋。他認為在基本行動、情感和理性之間存在一種連續性,這種連續性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具身的。
本書為認知哲學文庫叢書之一,嘗試探討心理空間概念及存在性,分析心理空間的拓撲關系結構,并建構心理空間的感知空間、情境空間和語義空間三重認知語境模型。心理空間及其認知語境模型不僅可以作為評估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依據,用于臨床心理治療過程,它還可以作為起始域和目標域的中介,更好詮釋空間隱喻理論中概念是如何產生意義,還可以補充知覺符號理論不足,引導知覺符號從靜態結構轉向空間拓撲動態結構。 ? 本書適合哲學、語言學、心理學、認知科學和人工智能專業的學者、研究人員以及學生閱讀。
臨近匯報,對老板要的方案還全無頭緒?有了好想法,卻不知道怎么向別人表達清楚?明天面試,怎么才能向面試官展現優勢?跨行業跳槽,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賽道?……源自萃智(TRIZ)理論的九宮格思維僅用四條線就能輔助你應對以上難題。只要按時間順序和層級關系寫出想法,即可迅速發現問題核心,找到解決方案,在快速厘清思路、形成有效方案的同時向他人輕松傳達。無論是優化流程、疏通堵點,還是提出創意、策劃方案,
本書主要內容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倫理學等領域的重要問題,包括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周易》古經對孔子思想的影響、中西倫理學中的自我、形而上學路徑與存在論事件、儒家博愛視野下的“天下一家”與“一體之仁”、哲學的未來與未來的哲學、從否定神學到否定哲學、儒學的心性論與價值系統等。在本書中,十多位著名學者引領讀者們走進哲學這座思想的殿堂,以時代的問題意識感受閃耀著的先哲的思想之光,采擷在文明深處的人類精神世界的寶藏。
本書以列維-斯特勞斯生平的4個主要時期為線索,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1908-1935:青少年時期。作為學生和社會主義者的雙重身份。1935-1947:與存在主義哲學的決裂。列維-斯特勞斯在巴西塞爾唐實地考察直至1939年,從1941年起,他在紐約開啟了新的學術生涯。1947-1971:他返回法國后開始學術寫作,包括享有盛譽的《憂郁的熱帶》(1955),這部著作為他帶來了世界聲譽,也成為20世紀思想界的經典著作。
“論筆”一詞譯自“Essay”,意謂“具隨筆之形,有論文之實”,是阿多諾特別推崇并親自實踐的一種述學文體。本書精選阿多諾的論筆22篇,試圖呈現這位思想家在社會、文化與文學層面的相關思考。因“奧斯維辛”是阿多諾的創傷性內核,“奧斯維辛之后”又是覆蓋其整個思想話語的重要哲學命題,本譯著故以《奧斯維辛之后》為主打書名。 全書分為三輯,選文主要考慮它們在阿多諾思想中的重要性和代表性。第一輯名為“奧斯維辛之后:寫詩野蠻否”,體現了阿多諾對文化與社會的總體思考;第二輯名為“藝術:搖擺于嚴肅與歡悅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