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現代社會人類個體心理學經典。作者阿爾弗雷德,個體心理學的開創者,通過深入剖析與研究每個人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不足情結,提供了克服自卑心理,從而化自卑為動力、不斷超越自己、追求優越、實現個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自我的不滿足/自卑,是可被認知的,可被超越的認知自我,發展自我,而后超越自我,改善生活,在工作、事業上有所突破,完善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從而促進親子教育、人格培養、婚姻與愛情、職業生涯、家庭建設、人際關系、社會環境等諸多領域的長足發展,成為人
感恩是一種境界。學會感恩,是立身做人的根本。感恩不同于一般的知恩圖報,而是跳出狹隘的視野,追求健全的人格,堅定崇高的信仰,樹立遠大的理想。不但關心自我,注重個性發展,更關心他人、社會、國家、民族和人類的進步事業。愿感恩的心改變我們的態度,愿誠懇的態度帶動我們的習慣,
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 有什么樣的家庭,就有什么樣的兒女。 《朱子治家格言》又稱《治家格言》、《朱子家訓》,為清代學者朱柏廬著,是我國古代的家教經典。全文僅五百多字,以格言警句的形式凝結了中國幾千年來代代相傳的家庭教育精華,被,問世后的數百年間,更成為中國童蒙養正的必讀經典,對教化人心、保留和承傳中華美德產生了持久、廣泛和深入的影響。 蔡禮旭老師用兩年時間講完兩輪《了凡四訓》,第三年細講《朱子治家格言》,修學更加深入。此套課程原有三十講,因其中一講是去大陸及歐
宋明理學亦稱“道學”,是指宋明時代居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傳統。從中唐開始,面對佛道二教的強勢沖擊,以韓愈為首的儒者開啟了以重樹儒家主體地位為目標的儒學復興運動。至北宋,儒學復興的思想自覺,落實在為儒家生活方式奠定哲學基礎這一根本的時代課題上。基于這一思想自覺,周敦頤、邵雍、二程、張載都做出了杰出的哲學貢獻,并在南宋被整合進朱子集大成的理學體系當中。《宋明理學十五講》詳細介紹了理學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理學發展中的重要論題、人物及文化事件,展現了這一期儒學思想的蓬勃景象和精神氣質。
哲學是什么?古今中外的哲學典籍浩如煙海,卻似乎很少有人專門論及這個問題。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我們了解了哲學,其實,我們了解的只是學院化、專業化了的哲學史。那么,哲學到底是什么呢?本書**的亮點就是:把哲學從狹小的精英圈子里解放出來,讓她回到了人的生命、生活之源。它告訴讀者:哲學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指導人們生活的藝術和智慧;是對于人生道路的系統的反思;是美好的、有意義的生活的向導;是我們正不斷地行進于其上的生活道路;是愛智慧以及對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學。
《倫理學是什么》:良心是什么?道德是什么?人為什么要講良心、有道德?善是什么?惡又是什么?人為什么要區分善惡?在追求個人欲望的滿足和個人利益的實現的道路上,人可不可以無所顧忌?在個人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或者是群體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該如何抉擇……相信每一位對人生有省察意識的讀者都思考過這樣一些問題。在這本旨在回答倫理學是什么的小書里,作者用一種充滿思辨色彩的行文方式告訴我們:倫理學并非是知識精英們紙面上的智力游戲,而是致力于思考、研究、解決上述這些人之為人所不可回避的的倫理命題的性命之學。學習倫理
所謂審美活動的真諦——審美活動和作為其理論形態的美學,蘊含了一種平等的對話理念。美學不是頤使氣指的專斷知識,也不是專家權威的自語獨白,從柏拉圖的《對話錄》對到 《論語》的語錄對話體,這些洋溢著美學精神的文本都是對話性的。《美學是什么》恰似一個帶風景的房間,我們通過這個房間去欣賞一禎禎美學的風景,邊看邊聊。那一個個的小 話題,恰似房間里不同朝向的窗戶,透過這些窗戶,我們瞥見美學風景的不同側面。相信你最終會把這些局部景觀在心里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美學圖景。
《和時間賽跑為生命拼搏:時間是生命*真實的刻度》為“心靈正能量繪本自強崛起叢書”之一。每個人出生時,世界送給我們好的禮物就是時間,不論對窮人還是富人,這份禮物是如此公平:一天24小時,每一個人都用它投資來經營自己的生命。有的人很會經營,一分鐘變成兩分鐘,一小時變成兩小時,一天變成兩天……他用上天賜予的時間做了很多的事,終換來了成功。擁有好的時間觀念,就能夠珍惜時間,充分、有效地利用好時間,在有限的時間巾創造出大的價值。
在許多人心目中,邏輯學實在是一門艱深的學問,那些符號、規則、命題看著就令人生畏難之心。不過,在這本《邏輯學是什么》里,原本晦澀、艱深的邏輯學變得好玩起來了。“上帝能夠創造一塊他自己舉不起來的石頭嗎?”“白馬非馬”?“織女愛每一個愛牛郎的人?”“奧林匹克長跑冠軍阿基里斯追不上烏龜?”……書里盡是這些個好玩的問題,每一個都引得你好奇心大發,不進行一番頭腦風暴誓不罷休。于是,在解題的興奮和迷惑之中,不知不覺地,你跟隨著作者,走進了邏輯學那個由純理性的磚石搭建的莊嚴殿堂。 《邏輯學